警笛声渐远,盗墓者被押解着消失在海岸线尽头,麻林地遗址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剩下海风卷起珊瑚砂,在沉船残骸旁打着旋。程远蹲在隆庆沉船的发掘坑边,指尖轻轻拂过刚清理出的一块木质船板,上面还留着半截箭镞,箭杆早已碳化,箭头却仍锋利,泛着青黑色的锈光——这是明代军队常用的“破甲箭”,显然是当年战斗留下的痕迹。
“骸骨的初步清理完成了。”林珊的声音从临时解剖帐篷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兴奋。程远和张瑜快步走过去,帐篷里的无影灯将骸骨照得透亮,那位备倭都司的遗骨静静躺在解剖台上,骨骼上的损伤清晰可见:左侧肋骨有三道明显的砍痕,右腿胫骨断裂后愈合的痕迹凹凸不平,而最致命的伤口在胸腔——一枚铁制铳弹嵌在胸骨里,边缘还残留着火药灼烧的痕迹。
“他是在战斗中受伤的。”林珊指着肋骨上的砍痕,用镊子轻轻拨开附着的海泥,“这些痕迹是倭刀造成的,刃口锋利,深度达三厘米,当时应该刺穿了皮肉,但没伤到内脏,所以他才能继续战斗。右腿的骨折是旧伤,可能是之前抗倭时留下的,愈合得并不好,说明他带着伤还在坚持履职。”
张瑜的目光落在骸骨的手指上,指骨关节处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掌心位置还留着老茧:“他经常握刀和铳,是个经验丰富的战士。”她突然注意到骸骨的腰间,除了那枚“备倭都司”铜牌,还有个小巧的皮质荷包,里面装着几粒已经碳化的稻谷和半块玉佩,玉佩上雕刻着简单的“平安”二字,边缘被摩挲得光滑发亮。
“这是他的家书。”林珊从荷包夹层里取出一张折叠的麻纸,纸张已经脆弱得一碰就碎,经过特殊处理后,上面模糊的字迹渐渐显现:“妻,吾奉命追倭,已至麻林地,此处海阔星稀,似与故乡不同。若吾不归,勿念,待孩儿长成,告之其父为家国而死……”字迹潦草,却透着一股决绝,纸页边缘还沾着几滴暗红色的痕迹,经检测是干涸的血迹。
程远的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资料里记载的万历年间抗倭形势——当时葡萄牙殖民者与倭寇勾结,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数像这位备倭都司一样的将士,远离家乡,用生命守护着海疆。而麻林地,这个远离中国本土的海域,竟也成了他们的战场。
郑海峰突然拿着对讲机跑过来,声音里带着急切:“水下又发现新东西!在隆庆沉船的船尾,有个密封的铁箱,像是军械库!”程远和张瑜立刻跟着他来到水边,水下机器人传回的画面里,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箱嵌在船尾的舱室里,箱体上刻着“大明军器局监制”的字样,旁边还散落着几支长矛和盾牌的残片。
当铁箱被吊出水面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郑海峰用液压钳小心翼翼地打开箱盖,里面整齐码放着十支崭新的“迅雷铳”——这是明代后期的新式火器,能连续发射三发铳弹,比佛郎机铳更为先进。铳身上的“万历十年”款识清晰可见,与那位备倭都司的牺牲时间完全吻合。
“是军器局给抗倭部队的补给。”林珊拿起一支迅雷铳,轻轻转动铳管,“这些铳保养得很好,应该是还没来得及使用,船就沉了。”她突然注意到铁箱底部的账本,上面记录着“麻林地补给点,铳三十支,弹五百发,粮五十石”,落款是“福建都司府”,这说明明代政府在海外还设有秘密补给点,专门支持抗倭将士的行动。
张瑜突然想起之前发现的青花瓷片,她跑回文物整理台,将瓷片与铁箱里的一个瓷碗比对,发现两者的釉色和纹饰完全一致:“这个瓷碗是军器局配发的,和青花瓷片来自同一批物资!说明‘清和号’沉船遗址附近,可能还有明代的补给站遗址!”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调整无人机航线,对遗址周边五公里范围进行全面扫描。两个小时后,林新宇的欢呼声从监控帐篷传来:“西北方向三公里的红树林里,有明显的人工建筑痕迹!像是个小型堡垒,周围还有护城河的遗迹!”
当考古队赶到红树林时,夕阳已经西斜。拨开茂密的树枝,一座用珊瑚石和夯土建造的堡垒遗址出现在眼前,城墙虽然坍塌了大半,但仍能看出方形的轮廓,城门处的“备倭堡”三个字依稀可辨。堡垒内部,散落着大量的明代瓷器碎片和铁器,地面上还留着篝火的痕迹,显然这里曾是抗倭将士的临时据点。
“这里就是麻林地补给站。”程远站在堡垒的制高点,眺望远处的海面,“那位备倭都司和他的士兵,应该就是在这里休整后,前往追击葡人和倭寇的,却没想到在返程时遭遇了风暴。”他的目光落在堡垒角落的一块石碑上,上面刻着“万历元年,建此堡,护海疆,安商旅”,落款是“备倭都司 李继宗”——原来这位牺牲的将士,名叫李继宗。
林珊对堡垒里的土壤样本进行检测,发现里面含有大量的火药残留和倭寇的DNA:“这里发生过战斗,而且规模不小。李继宗他们应该在这里与葡人和倭寇交过手,击退敌人后才继续追击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