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笑着打断说:“不要叫我什么专家!我就是个技术员儿。 你们叫我老马也行,叫我名字也行!有什么问题你问吧!”
那年轻人从善如流的改了口,重新提问:“那我叫你马师傅吧。马师傅,你说这个匾我知道,这个蚕山是什么啊?”
马亮说:“蚕山就是蚕老了以后,我们把它放在上面吐丝结茧的地方,叫它蚕笼、草笼也可以,这个我后面会教你们做的,大家不要着急!”
接着他详细的讲了,蚕的生长周期以及每个周期的变化。然后讲饲养时的具体操作,比如蚕的休眠期怎么防潮,怎么除湿,怎么除砂;每个阶段的蚕可能会生什么病,又该用什么药预防;真生了病又该怎么处理;以及蚕老了,要准备吐丝了,怎么分辨挑拣并及时送上蚕山。
讲到最后,他语气郑重的说:“有一件事情啊,大家一定要谨记:不管是蚕房周围,还是桑叶,或者是喂蚕的人,都不能接触农药,香水和灭蚊子的药。这一点千万不能忘记!”
讲解结束后,乡亲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然后围着马亮,继续询问一些养蚕过程中的细节,马亮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马东升和林国喜也放下手上的笔,却各自陷入了沉默, 事情远没有他们想象的简单。
因为后面还要教大家做蚕具,开会前苏建国就对他们提议说:“就让马师傅住在我们家吧!也省的他跑来跑去的辛苦!”
马东升和林国喜当然没有意见。
冯巧说不用买电视机, 影响家里几个读书的人学习,她自己想看电视了,可以去林家或者马家看。苏建国拗不过她,就给所有的房间都装上了吊扇,说:“这样不管是干活,还是学习、睡觉都凉快!”
这会儿把技术员安排在他们家,也是再合适不过的。
蚕架和蚕匾,说了形状和用途,大家就都明白了,后面可以慢慢制作。
马亮觉得蚕山的制作,还是有必要当着众人亲自示范一下的。马亮一边拿起冯巧抱来的麦秸演示,一边说:“蚕山制作可以用稻草也可以用麦秸秆。”
村民们围在一起,一边听,一边跟着动手做。等马亮一说完,大家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讨论起来。对进一步掌握这个新技能,充满了热情。
林国喜和马东升两个人却高兴不起来。他们没想到养蚕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听马亮说需要注意的事项那么多,任何一个地方出了差池,都会全部前功尽弃。
那当初说好的分组饲养,是不是就不合适了?万一有人失误,让所有人的努力白费还是小事;组员之间的合作恐怕就不会那么愉快了,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很多安排。
两个人这么想着,就有点犯难了。要分开吧?树又不多,分到头上还剩几棵?一家人又能养多少蚕?
两人本想去找苏建国一起商量商量,可又考虑到他现在也挺忙的,实在不便去打扰,两人也就只得作罢。最后,马东升说:“国喜,要不,我们问问马亮?说不定他能给出些好的建议来,毕竟人家是内行嘛!”
林国喜连连点头,两个人找到马亮。马东升问:“马师傅, 我们现在桑叶很少,原打算多家合在一起饲养蚕,你看 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啊?”
马亮先笑着说:“你叫什么马师傅啊?别那么见外,我们都姓马,我托大叫你一声大哥,你叫我名字就行!”
马东升笑着点头说:“好,那我就不客气啦!”
马亮认真的问:“你说桑叶少? 有没有一亩地?”
马东升说:“一亩地可能还是有的。”看马亮疑惑的表情,他解释说:“是这样的,我们的桑园已经荒废了好些年,大都老化了,大部分的已经死了,东一棵西一棵的,所以只能估算,大概有一亩地的样子。”
林国喜在一旁说:“马师傅,能不能麻烦你跟我们一起去实地看看?”
马亮点头,笑着说:“不用这么客气,这有什么麻烦的,去看看吧!”
三人一边走,马东升一边介绍。说了桑园的以前和现在的状况,以及后面的打算和现在的担心。
这是他和林国喜两个人商量好的,既然要向人家讨主意,就不必遮遮掩掩的,有什么话直接说,效果反倒更好。
马亮认真的听着,又跟着两人一起围着山梁看了一圈。最后三人停在山梁上,看着下面的田地和人家。
马亮说:“那个农技站的同志说的没错,这个地方利用起来,还是挺有经济价值的。这个桑树现在看起来的确是不多,也真就差不多一亩地左右,养蚕的话最多也就两张纸吧!”
林国喜问:“那照你这么说,这整个山上种满的话,也养不了十张纸?”
马亮说:“对,按理说这养的少了,大家都参与,不太可能。但现在才刚刚开始,大家又都这么热情,反正是学习嘛,大家在一起总结经验不是更快吗?如果以后大家还想继续养下去,我建议还是分开的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活在这温情人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活在这温情人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