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的心绪如秋水微澜。她能清晰感应到,孟青云体内那缕属于广陵的残魂碎片并未沉寂,反而在他参与这些凡俗劳作、感受人间烟火时,似被一种更温暖、更浑厚的力量所包裹。她看着孟青云接过澄心递来的水碗,仰头饮下,喉结滚动,水珠沿着下颌滑落,洇湿了衣领。
“广陵……”她在心底无声低语。
碧落最终没有上前。她只是悄然转身,裙裾拂过廊下微尘,如同融入秋光,消失不见。晒场上,金黄的谷粒在秋阳下散发着温暖而踏实的光芒,少年笨拙的劳作、少女清脆的笑语、道士憨厚的鼓励,交织成一幅——暂时隔绝了灵魂风暴的——充满生机的秋日画卷。
八月十五前夕,京城的秋意已浓。白云观内,丹桂飘香,金菊吐蕊,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祥和与一丝清冷的灵气。暮色四合,天边一轮将满未满的皓月已悄然升起,洒下清辉。
碧落静坐于她清幽小院的石桌旁,面前摊开着一卷上古阵法残篇,却久久未翻动一页。孟青云在澄心的影响下,心境似乎暂时找到了某种粗糙的平衡,但这平衡如同秋日薄冰,脆弱得随时可能碎裂。广陵残魂的悸动、陶谦怨念的蛰伏,都让她不敢有丝毫松懈。而凡间修行体系的草创,更是千头万绪。
就在她神思微凝之际,院门外传来小道童恭敬的通传声:“仙子,门外有位杨慎杨公子求见,说是……送中秋之礼。”
杨慎?碧落清冷的眸光微动。距他上次留书已过数月,她虽未回信,但他信中那份坦荡的困惑与纯粹的求教之心,她并未忘却。此刻中秋前来,是执着,还是……
“请他进来。”碧落的声音依旧平静无波。
片刻后,杨慎的身影出现在月洞门下。他身着月白色的儒生长衫,外罩一件薄薄的石青色夹袄,身形清癯挺拔,更显温润如玉。他手中提着一个朴素的竹编食盒,和一个细长的锦缎包裹。
数月不见,他眉宇间的书卷气未减,但眼神似乎更加沉稳内敛,行走间步伐稳健,隐隐透着一丝与之前不同的、引而不发的气息——那是引气入体后,灵气自然滋养带来的变化。
“学生杨慎,拜见仙子。”杨慎行至院中,对着碧落深深一揖,礼数周全,态度恭谨,眼中并无半分因未得回信而产生的怨怼或急切,只有纯粹的敬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杨公子不必多礼。”碧落微微抬手示意他起身,“请坐。”
杨慎依言在石桌对面的石凳上坐下,将食盒和包裹轻轻放在桌上。
“冒昧打扰仙子清修,学生惶恐。”杨慎开口,声音清朗温和,“中秋将至,学生备了些家乡天水的粗陋点心,是家母亲手所制的胡麻月饼,味道尚可,聊表心意,万望仙子莫要嫌弃。”他打开食盒,一股混合着芝麻、蜂蜜和面食的朴实香气弥漫开来,里面整齐码放着几块油润金黄的月饼。
他又拿起那个细长的锦缎包裹,双手奉上:“此乃学生偶然所得的一支湖笔,笔锋柔韧,颇为顺手。学生愚钝,学问文章尚不足登大雅之堂,唯以此笔,遥祝仙子道业精进,永驻清辉。”他言辞恳切,礼物也选得极有分寸——家乡点心代表心意,一支好笔则契合读书人的身份,也是对碧落“智慧”的隐喻,贵重却不俗艳,更无半分暧昧。
碧落的目光扫过月饼和湖笔,最终落在杨慎的脸上:“杨公子有心了。观你气息,数月不见,已引气入体,看来那《道基初引录》并未束之高阁。”
杨慎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谦逊的笑意,并无被看穿的窘迫:“仙子慧眼如炬。学生确按舅父所言,尝试修习。说来惭愧,初时只为强身健志,通晓时务,未曾想竟侥幸引动了一丝天地之气。此乃意外之喜,亦是天地造化之奇。”
“哦?”碧落语调微扬,“既已踏入修行门槛,又身负科考之志。杨公子,你四月之问,心中可有答案了?”
这正是杨慎此行最想探讨的核心。他正了正衣襟,神情变得无比认真,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回仙子,学生心中,答案已明。”他语气坚定,“引气入体,窥见天地灵气之玄妙,学生方知此道之博大精深,亦知修士之力于护国安民确有大用。然,学生反复思量,扪心自问,所求者,非长生逍遥,非移山填海之能。”
他顿了顿,目光清澈而执着:“学生所求,仍是那圣贤书中所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灵气复苏,世道剧变,妖魔环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学生观京城内外,真正困扰黎民百姓者,除妖邪之祸外,更有吏治不清、赋税不均、冤狱难平、孤寡无依!修士之力,可斩妖除魔于一时,却难解这积弊日久、盘根错节的人间疾苦!”
他的声音渐渐激昂起来,带着读书人的热血与担当:“学生以为,此等沉疴痼疾,非仗剑所能尽除,非神通所能根治!需明律法以定规矩,需正人心以清吏治,需施仁政以安黎庶!这,才是固本培元、长治久安之道!修行之力,于学生而言,乃是‘器’。持此器,可强健体魄,清明神智,洞察世情之幽微,或可在将来身居庙堂、处置涉及修士妖魔事务时,多一分通晓与审慎,不致被人蒙蔽,亦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将修士之力真正用于‘护生’、‘安民’之正途!而非本末倒置,弃圣贤大道于不顾,去追求那缥缈的仙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念起万劫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一念起万劫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