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漫过玄冰洞的石阶,林砚之已提着竹篮站在洞口。篮中盛着新采的晨露——按青玄道人昨日所嘱,今日学《自然道经》,需以晨露为引,借自然之息入道。洞口的冰晶结界泛着淡蓝微光,他刚靠近,结界便自动分开一道缝隙,仿佛早已感知到他的气息。
洞内比昨日更显幽静,冰壁上凝结的晨露顺着纹路缓缓滴落,在石台上积成细小的水洼,倒映着洞顶垂落的冰棱。青玄道人盘腿坐在玄冰玉床上,身前摊开一卷泛黄的《自然道经》,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冰魄草叶,显然是多年前的旧物。
“来了?”青玄道人没有睁眼,声音却像洞中的清泉,温润而澄澈,“把晨露倒在玉盏里,坐吧。”
林砚之依言取出洞角的白玉盏,将晨露缓缓倒入——盏身通透,晨露在其中泛着细碎的光,竟似盛着一捧星光。他在玉床旁的蒲团上坐下,目光落在《自然道经》的开篇:“道法自然,天地共生;万物有灵,各守其根。”
“这开篇,你怎么解?”青玄道人终于睁眼,目光落在林砚之身上,带着探究与期许。
林砚之沉吟片刻,指尖轻轻拂过玉盏边缘的晨露:“弟子以为,‘道法自然’不是说‘道’要跟着自然走,而是‘道’本就在自然里。就像这晨露,它从云中来,落于草叶,融于土壤,最后又化作云——这循环里没有‘刻意’,却处处是‘道’;而‘各守其根’,不是说要固守不变,而是守住自己的‘本性’,比如冰魄草守‘寒’,青心草守‘湿’,人守‘本心’,这便是‘道’的根基。”
青玄道人微微颔首,指尖点向书页上的“共生”二字:“那‘天地共生’呢?世人多言‘弱肉强食’是天地法则,这与‘共生’是否相悖?”
这一问直指道法的核心矛盾——若自然本有残酷一面,“共生”是否只是理想化的空谈?林砚之想起前世在魔宗暗部见过的厮杀,也想起今生药谷里灵草间的相互滋养:青心草的落叶腐烂后能肥沃土壤,滋养旁边的凝露草;凝露草分泌的汁液能驱赶啃食青心草的虫蚁——这便是最朴素的“共生”。
他抬眼望向洞壁上生长的一株细小灵植,那灵植扎根在冰缝中,却能引来细小的灵虫,灵虫的粪便又成了灵植的养料。“弟子曾见药谷的灵草,青心草与凝露草长在一起,看似互相争夺土壤,实则互相护佑。就像佛陀说‘众生平等,因果相连’,弱肉强食看似是法则,实则是‘失衡’的表象——狼吃羊,不是为了‘强’,而是为了生存;羊吃草,不是为了‘弱’,而是为了生长;狼死后化作土,又滋养草,这便是‘共生’的真意。”
“佛陀说‘因果’……”青玄道人眼中闪过一丝微光,伸手从怀中取出一卷更破旧的典籍,封面已模糊,隐约能看到“金刚经”三字,“这是我百年前云游时偶然得到的佛经,却始终参不透‘因果’与‘自然’的关联。你说灵草的‘共生’是因果,那道法的‘自然’,是否也是一种因果?”
林砚之接过佛经,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的温度。他翻开一页,看到上面有青玄道人用朱笔写的批注:“道法无因,自然无果?”——显然,这位太上长老曾为“因果”与“自然”的关系困惑许久。
“弟子以为,自然即是最大的因果。”林砚之轻声开口,目光落在佛经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上,“就像这玄冰洞的冰魄草,它的‘因’是千年寒冰的滋养,‘果’是醇厚的药效;弟子打理灵草,‘因’是顺应其本性,‘果’是灵草长势繁茂。道法的‘自然’,不是‘无因无果’,而是‘不执着于因果’——比如弟子不会为了得到‘药效’这个‘果’,强行催熟冰魄草;就像佛陀不会为了‘渡人’这个‘果’,强行改变他人的因果。”
他顿了顿,将佛经递还给青玄道人,指尖指向玉盏中的晨露:“这晨露从云中来,是‘因’;落于草叶,是‘果’;融于土壤,又是新的‘因’。道法便是在这‘因果循环’中,不刻意求‘因’,不执着求‘果’,只是顺应它的流转——这便是‘自然’,也是佛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青玄道人低声重复着这句话,手指轻轻敲击着《自然道经》的书页,眼中的困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惊喜,“我守着这卷佛经百年,总觉得佛与道是两条路,今日才明白,它们本是同一条路的不同说法——道说‘自然’,佛说‘无常’;道说‘守根’,佛说‘守心’;道说‘共生’,佛说‘慈悲’。原来我一直困在‘名相’里,却忘了‘道’的本质,从不是文字,而是心性。”
林砚之没有接话,只是静静看着青玄道人——他知道,这位太上长老此刻正在经历“悟道”的契机,自己只需保持安静,不打扰这份通透。
洞内的晨露渐渐蒸发,化作细微的白雾,萦绕在两人身边。青玄道人突然站起身,走到洞壁前,那里挂着一柄通体莹白的玉剑,剑鞘上刻着细密的“自然符文”——这是太玄山的“镇山之宝”之一,名为“自然剑”,据说只有真正领悟“自然之道”的人才能使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若成仙,天道又奈我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若成仙,天道又奈我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