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衙门,像一头沉默的巨兽,趴伏在长街的尽头。青砖垒砌的墙垣高大而森严,门楣上那颗褪了色的五角星,终日里迎着风,瞧着底下川流不息的人与车。那扇厚重的、漆色剥落的大木门,时而开启一道缝,吞进或吐出几个神色匆匆的人,随即又轰然合拢,将里外的世界隔绝开来。
晓燕和方芸,如今成了这门外常站的“景儿”。
她们不敢靠得太近,怕惹了门房里那看门人的眼;也不敢离得太远,怕错过了里头传出来的任何一丝风声。多半时候,她们就缩在斜对面一家兼卖烟卷、糖果的杂货铺的屋檐底下。那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精瘦的、颧骨很高的女人,眼皮总是耷拉着,仿佛对世上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致。头两天,见她们总来站着,还拿眼梢瞟过几回,后来见她们偶尔也买包烟(给偶尔过来搭话的沈技术员预备着),或者称点水果糖块,便也由着她们去了,只当是两块会喘气的招牌。
等待的滋味,像钝刀子割肉。初时是焦灼,火烧火燎的,坐立不安;日子稍长,便成了麻木,一种浸到骨子里的疲惫。晓燕觉得,自己好像成了老家河边那些被水泡透了的烂木头,外表看着还成形,内里早已空了,软了,只等着哪一阵大浪来,便彻底散架。
方芸年轻,耐性差些,站久了,便忍不住跺脚,或是伸着脖子往那衙门紧闭的大门张望,嘴里小声嘟囔:“咋还没信儿呢?这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晓燕不言语,只把双手揣在旧棉袄的袖筒里,目光虚虚地落在街面上。她看那骑着二八大杠、车把上挂着黑色人造革公文包的干部,神色矜持地滑入那扇门内;看那穿着臃肿棉猴、缩着脖子的老百姓,在门口踟蹰半晌,才鼓起勇气凑到门房的小窗口前,低声下气地询问着什么。她心里明白,她们这事儿,在那偌大的衙门里,恐怕还不如一片落在案牍上的灰尘惹眼。
顾知行留下的那几张信纸,她夜里躺在招待所吱呀作响的床上,反反复复地看,边角都起了毛。信上的话,她几乎能背下来了。除了让她多走多看,他还提了一句,“可留意近期省报,或有风声”。于是,每天一大早,她便让方芸去街口的报摊,把省里、市里几份主要的报纸都买一份回来。
报纸上的字句,依旧如同天书。但她逼着自己看,先从能看懂的看起。社会新闻,副刊故事,甚至天气预报,她都一字不落地读。慢慢地,她也开始尝试去啃那些经济版面上拗口的文章。什么“产业结构调整”,什么“市场化进程”,她不懂,就联系着自己眼下的处境琢磨。那“麦香坊”和它背后的商贸公司,大概就是这“市场化”里兴风作浪的浪头之一吧?
这天下午,天色阴沉得厉害,像一块脏兮兮的灰布,兜头盖脸地蒙住了整个省城。风也停了,空气又湿又冷,黏在人皮肤上,很不爽利。杂货铺的老板娘早早地拉亮了屋里那盏昏黄的电灯,趴在玻璃柜台上打盹。
方芸靠着墙,脑袋一点一点地,也快要睡着了。
晓燕却毫无睡意。她手里攥着今天刚买的省报,目光定在第二版右下角一则不起眼的短讯上。那标题是:《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本土品牌——省轻工厅召开座谈会》。
她的心,没来由地跳快了几拍。手指顺着那短短的几行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移。内容很官方,无非是强调要打击不正当竞争,扶持地方特色产品云云。但在结尾处,却有一句:“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积极建言献策,共同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建言献策”……“公平、健康”……
这几个字,像几颗小火星,落在晓燕早已近乎死灰的心田上。她猛地抬起头,望向对面那扇依旧紧闭的衙门大门。那沉默的巨兽,此刻在她眼里,似乎有了一丝不同的意味。
也许……也许她们不该只是这么干等?
这个念头一起,便像藤蔓一样,迅速在她心里缠绕、生长。顾知行信里说的“多想一步”,是不是就指的这个?
就在这时,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晓燕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藏蓝色中山装、腋下夹着个公文包的中年男人,正从那衙门的大门里走出来。他低着头,眉头紧锁,似乎满腹心事,径直朝着晓燕她们这个方向走来。
晓燕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认得这人!前几天,她们来递材料时,曾见过这男人从一间办公室里出来,当时里头还有人客气地送他,称他“张科长”。
眼看那张科长就要从杂货铺门前走过,晓燕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猛地从屋檐下跨出一步,拦在了那人面前。
“张……张科长?”她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干发颤。
那男人吓了一跳,停住脚步,抬起眼,警惕地打量着晓燕。他的脸盘方阔,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带着被打扰的不悦。“你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