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城归来,林晓燕仿佛将一身的风尘与疲惫,连同省城那点初绽的希望,都稳妥地安放在了心底。厂里一切如常,却又似乎有些不同。省报报道的余温尚在,与陈记土产签订的初步供货协议更像一剂强心针,让“林记”上下弥漫着一种沉静而昂扬的气氛。连冬日里最常见的阴霾天,看在眼里,似乎也不那么压抑了。
日子流水般向前。腊月过半,年味愈发浓郁起来。街坊邻里见面,话题总离不开备年货、扫房子、裁新衣。“林记”的生意也迎来了一波小小的旺季,除了日常的零售,开始接到一些单位集体采购的年货订单,车间里比平日更加忙碌,空气中弥漫的甜香里,似乎也掺进了一丝喜庆的味道。
顾知行来的次数,似乎比前一阵子又稍多了一些。有时是带来几本新出的经济管理类期刊,上面有他标注出的、认为对“林记”有启发的文章;有时是拎着一袋附近农家园子新摘的、水灵灵的草莓,说是朋友送的,吃不完分给大家;有时,甚至没什么具体的事,只是在下班前后,顺路过来坐坐,喝杯热茶,问问近况。
他的到来,不再带着最初那种明显的学术探讨或帮扶的意味,也不再急切地等待情感的回应,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自然而然的陪伴。他会和李师傅在车间门口聊几句新设备的使用心得,听老人家用带着骄傲又嫌弃的语气抱怨“这铁疙瘩”哪里不如手巧;他会和沈静讨论某个检测数据的波动,给出一些理论上的解释;他会耐心地回答方芸关于省城市场的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引导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而更多的时候,他是待在晓燕的办公室里。两人并不总是说话,有时各忙各的,他看书或整理资料,她处理文件或核对账目,办公室里只剩下书页翻动、笔尖划过纸张和偶尔端起茶杯的细微声响。那种安静,不再是空茫的,而是充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令人心安的默契与暖意。
晓燕发现自己开始习惯并贪恋这种陪伴。在他面前,她可以暂时卸下“林董事长”的全副盔甲,不必时时刻刻表现得无懈可击。她可以偶尔流露出疲惫,可以就一个难题征询他的意见而不觉得是示弱,甚至可以……在他带着笑意看过来时,感觉到心跳漏掉半拍,脸颊微微发烫。
这天傍晚,天色将暗未暗,最后一抹霞光给窗棂涂上了一层暖金色。顾知行又来了,手里没拿什么东西,只是围着一条灰色的羊毛围巾,鼻尖冻得有些发红。
“刚从院里出来,路过,看看你下班了没有。”他站在办公室门口,语气随意。
晓燕正在收拾桌面,闻言抬起头,看到他呵出的白气和被风吹得有些凌乱的头发,心里某个角落软了一下。“还没,马上就好。”她加快手上的动作,“外面很冷吧?快进来暖和一下。”
顾知行走进来,却没有坐下,而是踱到窗边,看着楼下陆续亮起的灯火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孩童放鞭炮的清脆响声。“要过年了。”他轻声说,像是在感慨。
“是啊,一年又要过去了。”晓燕走到他身边,和他并肩站着,望着窗外熟悉的厂区景色。这一年,发生了太多事,失去,挣扎,坚守,一点点复苏,仿佛漫长又短暂。
“省城那边,第二批货都发出去了?”顾知行转过头看她,目光在渐暗的光线里显得格外温和。
“嗯,昨天刚发走。陈老板催得急,说年关跟前,货走得快。”晓燕点点头,“多亏了沈博士他们把关,这批货的品质很稳定。”
“那就好。”顾知行顿了顿,像是斟酌了一下词句,才缓缓开口,“晓燕,你有没有想过,‘林记’以后的路,具体要怎么走?比如,在省城站稳脚跟之后?”
这个问题,晓燕近来也在反复思考。她看着窗外暮色中“林记”那熟悉的轮廓,语气变得认真起来:“想过。省城是一个起点,但不能是终点。我想先把和陈老板的合作做深做透,把‘林记’在省城的口碑真正立起来。然后,或许可以尝试接触一些更高端的渠道,或者,开发一些更适合现代人口味、但又保留我们手艺精髓的新产品。”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尤其是你和沈博士、李师傅他们。”
她说的是“大家”,但那个短暂的停顿,和微微垂下的眼帘,却泄露了更多的心事。
顾知行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直到她说完,才微微颔首:“思路很清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是‘林记’的风格,也是它能走到今天的原因。”他的目光落在她微微泛着光泽的发顶上,声音低沉而温和,“你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你自己认定的路。其他的,有我们在。”
“有我们在”。这三个字,他说得极其自然,却像一股暖流,猝不及防地撞进晓燕的心扉。不是“有我”,而是“有我们”,这细微的差别,将她与整个支持她的团队,甚至与他,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比单纯的承诺更厚重、更令人安心的话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