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气息,随着年关的逼近,一日浓过一日。空气里除了固有的清寒,开始掺杂进若有若无的硝烟味——那是顽皮的孩童提前偷放零散鞭炮的痕迹,也是家家户户开始熏制腊肉、准备年货时,柴火与油脂混合燃烧后弥漫开的、带着暖意的特殊气味。省报那篇报道带来的暖流,依旧在“林记”内部缓缓流淌,激励着每一个人,也让这个冬天,似乎不那么难熬了。
林晓燕决定,再赴省城。
这一次,与上次那种近乎悲壮的、单枪匹马的试探不同,她带着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充足的准备。省城第二批试销的货品,根据沈静的检测数据和陈老板的初步反馈,在细节上做了优化,包装也更加稳固,足以应对长途颠簸。她手里还带着几份散发着油墨香的省报,以及一份方芸精心整理的、记录了近期新增咨询和订单情况的汇总表。
出发前夜,她又仔细检查了行李,目光落在那个深蓝色的笔记本和钢笔上时,指尖微微停顿。她翻开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上次省城之行的得失,顾知行送它们时的情景恍如昨日。这一次,她心中少了些许孤勇,多了几分沉静的底气。
依旧是清晨的长途汽车,窗外是飞速后退的、蒙着霜花的田野。晓燕靠在窗边,闭目养神,脑海里却在反复推演着接下来要见的几个人,要说的话。她知道,省报的报道只是一个契机,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这份关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认可。
抵达省城,安顿下来后,她第一个去见的,还是陈记土产的陈老板。
年关将近,陈记的生意明显比上次来时红火了许多。店里人来人往,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干货、糖果和点心混合的浓郁香气。陈老板正忙着给一位老主顾称量香菇,见到晓燕进来,脸上立刻露出了真切的笑容,隔着人群朝她点了点头。
好不容易忙过一阵,陈老板才有空招呼晓燕到柜台后面说话。他搓着手,脸上带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和满意:“林厂长,你来得正好!你们那批点心,卖得不错!尤其是那个蛋黄酥,好几个老主顾吃了都说好,回头又来买。就是量太少,没几天就卖断货了,好些人没买到还埋怨我呢!”
这消息如同一股暖流,瞬间涌遍晓燕全身。她强压下心头的激动,将带来的报纸和汇总表递给陈老板:“陈老板,谢谢您给我们这个机会!这是省报关于我们的报道,还有我们最近接到的一些反馈。您看,这是我们准备的第二批货,数量比上次多,品质我们也做了进一步提升。”
陈老板接过报纸,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那篇报道,又翻了翻汇总表,眼神越来越亮。“好啊!上了省报,这可是金字招牌!”他放下报纸,看着晓燕,语气比之前更加热切,“林厂长,看来你们‘林记’是真有两下子。这样,这批货我全要了!另外,咱们得谈谈长期合作的事儿,这眼看就要过年了,年货市场可不能错过了!”
长期合作!这正是晓燕此行的首要目标!她立刻与陈老板就供货细节、价格、结算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洽谈。有了省报的背书和实际的销售数据支撑,这次的谈判比上次顺畅了许多。最终,双方敲定了一份为期半年、供货量稳定的初步协议,虽然单次数量不算巨大,但对于初入省城的“林记”而言,这无疑是扎下了一根坚实的楔子。
离开陈记土产时,已是下午。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在青石板路上,晓燕的心情如同这阳光,明亮而温暖。她没有停歇,按照计划,又拜访了张明编辑介绍的那位食品行业协会的干事,以及另外两家之前态度观望、如今看到省报报道后主动联系的小型经销商。
与这些人的会面,氛围与之前截然不同。省报的报道像一张无形的名片,为她扫清了许多障碍。对方的态度明显更加尊重和认真,愿意花时间听她介绍产品,探讨合作的可能性。虽然并非每一次都能立刻达成协议,但至少,“林记”这个名字,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那份“坚守”与“品质”,开始真正进入一些省城渠道商的视野。
奔波了一天,回到招待所时,华灯初上。省城的夜晚,霓虹闪烁,车水马龙,比县城喧嚣繁华数倍。晓燕站在房间的窗户前,望着楼下流光溢彩的街道,心中感慨万千。短短数月,从第一次来时的彷徨无措,到如今初步打开局面,其中的艰辛,唯有自知。
她拿出那个深蓝色的笔记本,就着床头灯温暖的光线,开始记录今天的情况。笔尖沙沙,将白天的兴奋、紧张、成功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谋划,一一倾注在纸页上。写到与陈老板签订初步协议时,她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起。这小小的成功,是对她和“林记”所有人努力的最好回报。
写完日记,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了那个摩托罗拉手机。她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人。
电话接通,顾知行温和的声音传来:“晓燕?在省城还顺利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