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知行离开后的头几天,林晓燕觉得日子仿佛被抽走了一根主心骨,空落落的。办公室安静得能听见墙上老式挂钟秒针走动的滴答声,车间里机器的轰鸣也似乎比往常更显单调。她坐在办公桌前,目光不自觉地飘向窗外那条他常来的小路,直到意识到自己的失神,才猛地收回视线,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报表上。
她强迫自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检验室的筹建进入了关键阶段,沈静和苏教授筛选出的设备清单需要她最终拍板,每一笔开销都要精打细算;新包装的设计稿已经出了第三版,方芸找来的年轻设计师想法大胆,用了更鲜亮的色彩和更现代的线条,晓燕看着,总觉得少了点“林记”该有的温润底蕴,需要反复沟通;尝试接触省城百货公司的过程也并不顺利,对方采购科长的态度不冷不热,递过去的产品介绍如同石沉大海。
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倒也填满了白天的时间。只是到了傍晚,当喧嚣渐息,那种无形的空旷感便会再次袭来。她会独自在厂区里走一走,看着暮色中静默的厂房,想起他在这里时,两人并肩讨论问题,或是仅仅安静地站一会儿的光景。南方的风,似乎真的与北方不同。它裹挟着海洋的湿咸气息,带着特区建设工地上飞扬的尘土和昼夜不息的喧嚣,也带来了顾知行抵达后的第一封平安信。
信是寄到厂里的,牛皮纸信封,上面是顾知行干净利落的钢笔字,落款是“广州”。晓燕拆信时,指尖有些微不可察的颤抖。信的内容很简洁,报了平安,说了行程紧凑,寥寥数语描述了南方城市扑面而来的热浪和高楼林立的崭新面貌。“此处街道宽阔,车流如织,与内地城市气象迥异。”他这样写道。信的末尾,他笔锋一转,回到正题:“所见企业,多锐意进取,管理方式与理念颇为新颖,尤其注重品牌塑造与市场反应速度,颇受启发。望厂中诸事顺遂,勿念。”
公事公办的语气,符合他一贯的风格。可晓燕反复看了几遍,目光在那句“勿念”上停留了许久。她几乎能想象出他写下这两个字时,微微蹙眉斟酌的神情。她将信纸按原有的折痕仔细折好,拉开抽屉,放进那个装着父母旧照片和陈默遗物的小布包旁边。那空落落的心,好像被这薄薄的几页纸稍稍填满,踏实了一点。
几天后,第二封信到了。这次,信封比上次略厚。晓燕拿着信,没有立刻拆开,指尖在信封上摩挲了片刻,仿佛能感受到千里之外传递而来的温度。信的内容果然厚实了些。他不再仅仅描述宏观景象,而是开始分享一些具体的、生动的细节。
他提到参观了蛇口的一家港资饼干厂,“生产线几乎不见人影,从投料到包装,一气呵成,效率惊人。其品控之严格,近乎苛刻,每一批原料、半成品皆有详尽数据记录,值得深思。”他也去了一个由几位年轻大学生创办的、主打“天然、无添加”概念的零食品牌工作室,“规模不大,活力十足。其包装设计极富巧思,营销手段亦十分灵活,善于利用新兴的校园渠道和口碑传播,令人耳目一新。”
更让晓燕心动的是,他信中提到,在一个隐匿于老城区骑楼下的传统茶餐厅里,尝到了一种改良过的菠萝包。“外表酥皮层次分明,入口即化,内里却意外地柔软,带一丝若有若无的咸蛋黄香气,口感奇妙。”他在信纸的空白处,用钢笔简单勾勒了那菠萝包的形状,旁边用细小的字标注着:“观其酥皮开裂形态,似与吾等开花酥异曲同工,然工艺或有不同,或可借鉴?”
信纸的末尾,他依旧写得克制,但笔触间似乎多了几分感慨:“南方风气开放,信息流通极快,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身处此地,深感内地企业若想不被时代洪流抛下,亟需打破窠臼,拓宽视野。一切安好,勿需挂虑。岭南暑热犹盛,北方想必已渐有秋意,望你亦保重身体,诸事不必过于操切。”
晓燕看着那略显潦草却无比生动的草图和充满洞见的文字,仿佛能透过纸背,看到他风尘仆仆地穿梭于各个工厂、会议室之间,看到他利用休息时间,伏在宾馆略显简陋的书桌上,就着台灯,认真记录、思考,并将他认为对“林记”有用的信息细心摘录下来的样子。一股暖流混着酸涩,悄然涌上鼻尖。
她拿着信,立刻去了车间,找到正在指导学徒的李师傅和核对数据的沈静。她将顾知行信中关于自动化生产线的描述说给沈静听,又将那张菠萝包的草图递给李师傅看。
李师傅对那“不见人影”的自动化生产线依旧嗤之以鼻,哼了一声:“机器冷冰冰,能做得出有感情的点心?花里胡哨!”但当他接过那张草图,掏出随身带着的老花镜,凑在灯光下仔细端详时,眉头却慢慢锁紧,又缓缓舒开,手指在图纸上那代表酥皮层次的线条上虚划着,嘴里喃喃自语:“这开裂的纹路……这层次……有点意思,像是用了不一样的起酥油,或者烤制温度有讲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