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则对信中提到的严格品控流程和新颖的营销理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她追着晓燕问了许多细节,特别是关于数据记录和口碑传播的部分,眼神闪闪发亮:“顾教授提供的这些信息太有价值了,这为我们建立检验室和后续的品牌推广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个人就着车间里弥漫的面粉香和隐约的机器余温,讨论了小半个下午。晓燕发现,即使顾知行人远在千里之外,他的思想和见识,他所带来的这股“南方的风”,依然能跨越山河,给略显沉闷的“林记”注入新的活力和激荡。他像一座桥,连接着内地与沿海,传统与创新。
她回到办公室,窗外已是夕阳西沉。铺开崭新的信纸,她准备回信。笔尖悬在纸面上方,一时却不知该从何写起。写厂里一切都好,显得过于平淡,也非实情;写遇到的困难和压力,诸如省城百货公司的冷遇、资金周转的细微窘迫,又怕他远在南方,公务繁忙,还要为此徒增挂念。
最终,她选择了如实记述。她写了李师傅对着那张菠萝包草图琢磨了半晌,最后憋出一句“等他回来,非得问问这酥皮是咋弄的”;写了沈静如何将他信中关于品控的只言片语,迅速整合进正在修订的流程手册里;也轻描淡写地提了方芸在联系省城市场时遇到的一点小波折,以及她们正准备调整策略,先从一些小的、特色的土特产商店入手。笔调尽量轻松,像朋友间絮絮叨叨的闲聊,分享着彼此生活里的细碎片段。
在信的结尾,她犹豫再三,墨水在笔尖凝聚,终于落下:“南方暑热蒸郁,闻之已久,望善自珍摄,勿贪凉饮冷。厂中诸事,虽繁冗,然稳步推进,一切有我,勿以为念。”
“一切有我”四个字,她写得格外缓慢而用力,墨水微微洇开,仿佛倾注了某种决心。这不仅仅是一句宽慰,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宣告着她足以独当一面,也宣告着她愿意承担这份等待与守候。
将信纸仔细叠好,封入信封,贴上邮票。第二天一早,她亲自将信投进了厂门口那个墨绿色的邮筒。听着那一声轻微的落响,心仿佛也随着那封信,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等待回信的日子,又变得有些漫长而具体。天气依旧炎热,但早晚的风里,确实开始带上了一丝立秋前的、爽利的凉意。厂区角落里那几棵老桂花树,枝桠间悄悄冒出了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苞,若有若无的清香开始潜藏在空气里。
这天傍晚,晓燕加完班,独自一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夕阳将她的影子在水泥地上拉得很长。路过厂区那排有些斑驳的宣传栏时,她停下脚步。玻璃橱窗里,还贴着几个月前省报关于“林记”的那篇《“良心豆”与“骗子局”》的报道,报纸已经泛黄,边角卷曲。
她静静地站着,目光掠过那些熟悉的铅字,脑海里浮现的,却是这大半年走过的惊心动魄的路程。被骗的绝望,员工的离散,独自支撑的艰难,以及那个总是在她最需要时,带着温和目光与切实帮助,悄然出现的的身影。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历经坎坷后的酸楚,有绝处逢生的感激,还有一种连她自己都不敢细细分辨的、隐秘而坚定的依恋。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悠长而苍凉,划破傍晚的宁静。不知道是不是南下的那一列,也不知道那列车上,是否载着他即将归来的讯息。晓燕抬起头,望着被晚霞染成瑰丽锦缎的天际,心里默默计算着他信中所提的归期。
南方的风,带来了灼热的气息、崭新的观念和遥远的思念。北方的信,则承载着朴素的日常、扎实的进展和悄然生长的、沉甸甸的期盼。一南一北,书信往来间,空间的距离没有拉远彼此,反而让某种早已埋藏的情感,在时空的发酵与沉淀中,轮廓变得愈发清晰,分量也愈发沉实。
她转过身,步履沉稳地走向那扇亮着温暖灯光的宿舍门。身影在暮色中,被勾勒得异常清晰而坚定。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