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的忙碌与喧嚣逐渐平息,“林记”凭借那批质量过硬、包装精美的礼品点心,在县城里真正打响了名头。于丽娟的“丽华贸易公司”也借此机会,与几家大单位建立了初步联系,她往“林记”跑得更勤了,看着晓燕的眼神就像看着一棵摇钱树,不过态度倒是比之前真诚了不少。
左邻右舍的关系因那次“生产大会战”而变得更加融洽。秀芬的裁缝铺子接了不少年衣订单,吴大妈脸上笑容多了;郑文斌老师似乎从“联防值班”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又开始时不时来讨论“文化”,但分寸感把握得好了很多;连徐婆子,晓燕也会固定送她一些软和点心,老人虽依旧神叨,但眼神里多了份暖意。
陈默依旧跑他的车,东风大卡里那个装着救济点心的布袋从未空过。他话还是不多,但晓燕能感觉到,小豆子事件带来的沉重阴影,正在被这种默默的、持续的给予行动逐渐驱散。两人之间那种默契而微妙的情愫,在平淡的日子里静静流淌,像冬日里暖炕的温度,不炽烈,却恒久。
这天,晓燕收到了一封来自省城的信。是那个曾经采访过她、将她誉为“个体经济典型”的省报赵卫国记者寄来的。
信里,赵记者先是恭喜“林记”的成功,然后热情地邀请她参加下周末在省城举办的“全省城乡个体劳动者先进经验交流大会”!信中说,她的发言被选为大会交流材料,希望她能到场分享创业心得,并与各地的个体户代表交流学习。随信还寄来了正式的邀请函和一张盖着组委会红章的“差旅补助证明”。
去省城?参加大会?发言?
晓燕拿着信纸的手微微发抖,心跳加速。这对她来说,是从未想过的事情!省城!那是一个比县城大得多、繁华得多的地方!还要在那么多人面前发言?
她既兴奋又惶恐,第一反应就是找陈默商量。
傍晚陈默回来,晓燕把信和邀请函给他看。陈默仔细看完,点了点头:“好事。该去。”
“可我…我有点怕…我没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过话…而且省城那么大…”晓燕底气不足。
“怕什么。”陈默语气平淡,“实话实说就行。我陪你去。”
“你陪我去?”晓燕惊讶地抬头。
“嗯。正好有批货要送到省城农机厂。顺路。”陈默移开目光,语气像是讨论天气一样自然。
晓燕的心一下子安定了下来,甚至涌起一丝隐秘的欢喜。有他陪着,好像去哪里都不怕了。
去省城的前一天,于丽娟不知从哪得到了消息,又骑着她的“本田”摩托车来了。这次她没提合作,而是带来了一个“时髦”的建议。
“林老板!去省城开会?太好了!这可是代表咱们县个体户的形象!你得打扮打扮!”她围着晓燕转了一圈,摇摇头,“你这身不行,太土了。正好,我明天要去省城进货,跟我一起!我带你去买几件时髦衣服!现在省城流行‘滑雪衫’、‘喇叭裤’!再烫个‘鸡窝头’!保证让你在大会上亮瞎他们的眼!”
滑雪衫?喇叭裤?鸡窝头?晓燕想象了一下自己那副打扮,打了个寒颤,连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于经理,我就这样挺好…”
“哎哟!你这思想得解放!”于丽娟恨铁不成钢,“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看人家广州深圳…”
她正说着,陈默开着卡车回来了。于丽娟立刻又转向陈默:“陈师傅,你说是不是?晓燕去省城开会,是不是得穿体面点?”
陈默跳下车,目光在于丽娟那身过于时髦的装扮和晓燕身上朴素的衣服上扫过,淡淡地说:“她这样挺好。不像卖点心的,像卖唱片的。”
于丽娟:“……” 晓燕憋笑憋得肚子疼。
最终,在于丽娟的强烈坚持(以及陈默的默许)下,晓燕还是同意明天搭于丽娟的顺风摩托车去省城买件“稍微正式点”的新衣服。陈默则开着卡车,载着货,跟在后面。
第二天,通往省城的柏油路上,出现了奇特的一景:一辆红色的“本田”摩托车打头,穿着皮夹克、戴着风镜的于丽娟载着有些紧张的晓燕;后面跟着一辆沉稳的东风大卡,驾驶室里是面无表情的陈默。
省城的繁华果然不是县城能比。高楼多了不少,街上自行车流如潮,偶尔还能看到几辆小轿车。商店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穿着也更加五彩斑斓。于丽娟轻车熟路地把晓燕带到了省城最大的百货大楼。
一进百货大楼,晓燕就看花了眼。于丽娟直接把她拉到了服装柜台,指着挂着的衣服:“这件!涤纶的!挺括!还有这件!仿毛料的!显气质!”
晓燕看着标签上的价格,暗暗咋舌。在于丽娟的鼓动下,她试了一件藏蓝色的、小翻领的“的卡”上衣和一条黑色的、裤脚稍微放宽但绝不夸张的“直筒裤”。穿上身后,果然显得人精神利落了不少,又不失稳重。
“就这套!”于丽娟拍板,又要带她去试什么“针织蝙蝠衫”,被晓燕坚决拒绝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