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很忙,忙着注册公司,忙着联络方娄两家的可用之人,抽空还特地挑时间去一趟新界,往空间里边买了不少猪啊、羊啊、海鲜水产什么的,不养,单纯为了存起来吃。
不同于港岛中环的寸土寸金、九龙尖沙咀的龙蛇混杂,此刻的新界,依旧保留着大片的田园风光。方源开着一辆从娄家“借”来的福特货车,目标明确,出手更是阔绰。
元朗的养猪场、屯门的渔排、上水的家禽养殖基地……方源的身影几乎出现在新界每一个大型农产品供应点。
“老细,你度所有嘅生猪同毛羊,我全要了!”
“老细,呢度所有嘅渔获,我包了!”
“鸡、鸭、鹅,有几多要几多!”
伴随着一沓沓崭新的“大棉胎”被毫不吝啬地拍在各个档主的桌上,方源如同一个最高效的“扫货”机器,所过之处,几乎将人家的存货清扫一空。
猪、羊自不必说,牛肉是稀罕货方源是跑了不少地方才弄到了十几吨的量。
至于海鲜水产,香江是个半岛,得益于地理条件,那是一点不缺。
东星斑、老鼠斑、苏眉、多宝鱼这些高档货色固然多多益善,就连那些价格低廉的黄花鱼、基围虾、鲍鱼仔、海参、贝类,他也照单全收。
空间里的时间流速可调,这些鲜活的物资被送入上层凝固时间的“冷库”后,便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始风味,成为日后应对不时之需的宝贵储备。
空间内部,再次大变样。
上层仓库里,分割好的猪羊肉块、处理干净的海鲜水产,如同大型超市的冷库般,分门别类,堆积如山。
下层天地,更是生机勃勃。
粮食作物被设定为一月一熟,蔬菜地则保持着三倍速生长。
收获的作物,除了供应方源和李安建等人的日常嚼用,多余的便被方源收获到空间上层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那些从山里猎来的野物,在灵泉的滋养下,渐渐褪去了野性,变得膘肥体壮外。
这些猪马牛羊类的大型牲畜他是不打算养了,太费时间也太占空间了。
吃饱肚子总比吃好喝好要优先,有个几十吨自己人吃或者后期用来从四九城的那些遗老遗少们手中套换点珍贵文物就可以了。
搞太多,就张扬了。
人还是要脚踏实地点好。
除了充实“粮仓”,方源也没忘了“正事”。
注册公司、联络方家和娄家在港的可用旧部……这些都需要他亲力亲为。
好在有娄家这棵大树遮风挡雨,许多繁琐的手续,都由娄晓业那边派专人代为处理,省了他不少功夫。
就在他忙得脚不沾地之时,一份来自北边的加密电报,摆在了他跟娄振华的面前。
电报的内容,与他之前的预判大致相同,核心只有四个字:“望促成合作。”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那套80英寸热轧机生产线的志在必得。
原因无他,与“老大哥”苏联的关系日趋敏感,高层迫切希望在工业基础方面摆脱依赖,实现“两条腿走路”。
而怡和洋行愿意出售的这套设备,虽非世界顶尖,却是英国本土刚刚投产不到三年的“次顶尖”技术,仅次于美国,引进价值极大。
若非约翰牛人自己也要更新换代,这种级别的生产线,根本轮不到这边。
然而,电报的后半段,却提出了一个极其棘手的条件:“鉴于当前情势,望以记账贸易、以货易货方式结算。”
见此,娄振华与方源不约而同的揉了揉眉心,有点发愁。
记账贸易,以货易货。这在当时并非没有先例,但大多是通过民间渠道,少量进口非战略物资。
比如用棉纱换生丝,用土产换日用品。可钢铁生产线不同,这玩意儿属于半战略物资,体量巨大,价值惊人,刚好卡在许可与不许的灰色地带。
怡和洋行是什么体量?那是老牌的英资财团,是来赚钱的,不是来扶贫的。
让他们先垫付数百万英镑的巨款,再接受一堆不知何时才能运抵、价格还随时波动的土特产?
不是不可以,但有难度,不过正因为有难度才更能体现被夹在谈判双方之间的娄振华的劳苦功高不是?
果然,娄晓业很快便带来了怡和那边的回复。
香江分部的负责人做不了主,此事已上报伦敦总部,需等待高层批复。
一来二去,时间就这么耽搁了下来。
方源对此早有预料,倒也不急。他现在要做的,是尽快把自己那摊子事给理顺。
娄家在西环的码头项目,进展顺利。
项目分三期进行,有方源转过去的一百万港币打底,资金链暂时无忧,预计明年便能完工投入使用。
真正让他头疼的,还是他自己那个八字还没一撇的“方氏船务公司”。
缺人!
严重缺人!
他缺的不是几个肯卖力气的普通水手,而是真正能镇得住场子、信得过、懂行的管理层!是经验老到、能跑远洋航线的船长、大副、轮机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