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谷的晨雾还没散透,就被此起彼伏的劈柴声、晾晒草药的窸窣声揉碎了。
自打姜二叔一行人从镇上回来,谷里的人就没歇过脚,如今总算把该囤的物资归置妥当,连空气里都少了几分紧绷,多了些烟火气的松弛。
山谷各家的储藏室都被塞得满满当当。姜家老爷子特意凿了个防潮的石窖,里面码了无数的粮食袋子,袋口用麻绳扎得紧实,还盖了层油纸防漏;
温老先生的药庐里,陶罐排得像列队的兵,三七、当归、陈皮分门别类,标签上的字用炭笔写得工工整整,连止血的白药都单独装在锡盒里,怕受潮影响药效;
妇女们则把买回来的棉布、麻布裁好,一部分缝成厚实的冬衣,另一部分叠得方方正正,压在各自的木箱底,连给孩子们做鞋的粗线都绕在竹筒上,整整齐齐挂了一墙。
最热闹的要数谷口的晒谷场,几家合力搭了个木棚,把红薯干、干豆角、玉米、菌子摊在竹篾上晾晒,孩子们拿着小竹耙子,时不时翻搅几下,嘴里还哼着山里的小调。
姜永平蹲在棚子旁,正给新买回来的犁头缠铁丝加固,永安则在一旁磨镰刀,刀口在阳光下闪着亮,兄弟俩偶尔搭句话,都是关于往后开荒的打算。
“总算能松口气了。”姜二叔靠在自家院门口的篱笆上,看着谷里的景象,忍不住叹道。他刚跟几家的汉子商量完轮值的事——谷口每天留两个人看守,防止野兽闯进来。
阿娘杨氏端着碗热茶走过来,递到他手里:“是啊,物资备齐了,人手也安排妥了,就是……我爹娘那边,你去接下吧。”
这话正说到姜二叔心坎里。自打在镇上遇着杨铁柱,他就惦记着这事,如今谷里安稳了,自然不能再拖。
“我也是这么想的,”他喝了口热茶,暖意顺着喉咙往下走,“今天让大家再歇一天,明天一早,咱们一家子去山仔村,顺便把铁柱他们也接过来。”
阿娘点点头,转身回屋收拾东西。她早把给爹娘带的礼物备好了:两匹新织的细布,是托布庄老板留的好货,摸着软和;
一布袋精白面粉,山里难得吃到这么细的粮;还有一罐蜂蜜,是去年秋天永安在山崖下掏的,一直没舍得吃,想着给老人润润嗓子。
月妍也没闲着,把自己攒的针线包、绣着小野花的帕子都找出来,塞进一个布包里,嘴里还念叨着:“姥姥肯定喜欢这个帕子。”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姜家的牛和驴就套好了。驴由姜二叔赶着,牛由姜永平牵着。
“路上当心些。”姜家老爷子站在谷口,拉着姜二叔的手反复叮嘱。他年纪大了,走不了远路,只能留在谷里看家。阿娘红着眼眶,跟老爷子挥挥手:“爹您放心,我们快去快回,顶多两天就带我爹娘回来。”
牛蹄过晨露,在山路上留下两道浅浅的辙。刚出谷时,路边的草叶还挂着霜,风一吹,带着点凉意,月妍裹紧了外套。
永安坐在另一辆车上,手里握着柴刀,眼神依旧警惕。虽说这路他走了好几回,可如今世道不太平,不得不小心。
他时不时扫一眼路边的树丛,连风吹草动都要多留意几分。姜永平看在眼里,忍不住说:“别太紧张,这一路都是咱们常走的,没什么危险。”永安却摇摇头:“小心点总没错,万一有野兽呢?”
走到快天黑,总算望见了山仔村的轮廓。,只是树下多了几个人影——杨铁柱正带着两个儿子在那儿等,远远望见牛车,就快步迎了上来。
“妹夫!你们可来了!”杨铁柱脸上满是喜色,他身后的两个儿子,大的叫长顺,小的叫长富。阿娘一看见他们,就赶紧从车上下来,拉着杨铁柱的手问:“爹娘都还好吧?东西收拾妥当了?”
“好着呢,好着呢!”杨铁柱连连点头,“我当天就回去跟爹娘说了青龙谷的事,他们一听就乐意,这两天把家里的东西都收拾好了连夜来这村里,就等你们来。”
杨父杨母正坐在屋檐下,看见女儿女婿来了,赶紧起身迎上来。
阿娘扑过去,握着老娘的手,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娘,我好想你。”老妇人也红了眼,拍着她的背:“傻丫头,哭啥,这不是见着了嘛。”
姜二叔走上前:“爹,让您二老久等了。”杨父笑着说:“能去青龙谷跟你们团聚,比啥都强。”
院子里早已堆好了要带的东西。几个大木箱里装着衣物和被褥,还有杨铁柱打家具剩下的几块好木料,说往后在谷里能用上;
墙角堆着几袋粮食,是杨家自己种的小麦,还有晒干的豆角、南瓜干;
老妇人还把家里的咸菜坛子也带上了,说谷里刚开始过日子,咸菜能省些粮食。杨铁柱指挥着两个儿子,把东西装好。
“还有这个,不能忘!”老妇人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回屋,抱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包种子——有白菜种、萝卜种,还有几棵辣椒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古代的捡山货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古代的捡山货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