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太行山,春寒料峭,但冰雪之下,生命的韧芽已在悄然萌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转折,如同远方的闷雷,给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带来了微弱却持续的希望。日军的“扫荡”虽依旧残酷,但其锋芒已显疲态,而根据地军民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意志愈发如钢铁般坚硬。
我的力量,在持续的修行、战斗以及对文明根性的感悟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淡金色的光辉不再仅仅用于净化和滋养,我开始尝试将其与空间异能结合。一次被日军小队追击的危急关头,我情急之下,将金辉融入对周围空间的感知,竟瞬间“看”到了更远处的地形细节和敌人微小的动作预兆,仿佛时间被短暂拉长。这并非预知未来,而是极致的感知与空间理解相结合产生的奇妙效应,让我和战友们得以险之又险地摆脱追兵。
墨羽对此惊叹不已,他将此与道教内丹术中的“元神初窥”和《易经》“知几其神”的概念相联系。“丫头,你这已不止是异能运用,更近乎‘道’的体悟了。钱宾四先生言,我民族历史精神,在于其‘于现实中求理想’,你这便是在现实的绝境中,求得了应对的‘理想’之法。”
我默然点头。力量的成长并未带来多少喜悦,反而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肩上责任的沉重。每一次能力的提升,都意味着可能面对更可怕的黑暗,承担更艰难的抉择。
“门徒会”的活动愈发诡秘。他们似乎改变策略,不再大规模污染地脉,而是转向更具针对性的目标——人。青鸾组长接到情报,多个根据地边缘区域,发生了几起民间艺人、乡村塾师或懂得某些古老技艺的匠人离奇失踪或暴毙的案件。现场勘查,均残留着极其微弱的黑暗能量痕迹,死者仿佛被抽干了某种“灵性”。
与此同时,墨羽那边关于“紫”姓家族的调查,也有了突破性进展。他在一卷残破的明代地方志的夹页中,发现了一段模糊的记载,提及太行山南麓,曾有一支避世而居的“紫氏”,族中世代传承着一种“御火净邪”的秘术,被视为“守陵人”般的存在,守护着某处古老的“圣迹”。但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这一支“紫氏”便销声匿迹,记载戛然而止。
“守陵人”、“御火净邪”、“圣迹”……这些词语,像一把把钥匙,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扉。我的血焰,我的穿越,与这支出自太行的“紫氏”有着必然的联系!那所谓的“圣迹”,是否就是类似黑水峪、省城窑厂那样的“节点”?而“门徒会”寻找我的祖先,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找到并控制这处“圣迹”,或者,是为了夺取“紫氏”血脉中那“御火净邪”的力量!
我必须找到这处可能的家族“圣迹”,绝不能让它落入“门徒会”之手!
就在这时,一项特殊任务下达至“辰组”。由于日军可能对根据地文化机构进行重点破坏,上级决定将一批珍贵的古籍文献、科研资料以及部分重要的文化工作者,秘密转移至更安全的延安。其中,就包括那本被老者拼死保存下来的半部《诗经》,以及几位对古代符号、民俗信仰有深入研究的老先生。
“辰组”负责沿途的护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超自然干扰。青鸾组长特意点名让我参加,一方面是利用我的空间异能协助运输和隐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能从这些文化耆宿身上,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守护的文明内涵。
转移队伍在夜色掩护下悄然出发。队伍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眼神却异常坚定。那位保护《诗经》的老秀才,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蓝布包裹,里面就是那半本残卷。他告诉我,他姓陈,世代耕读,这书是祖上传下来的,比命还重要。
途中,我们遭遇了几次小股日军的巡逻队,都有惊无险地避过。一次休息时,陈老先生望着连绵的群山,忽然轻声吟诵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苍老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间回荡,带着一种穿越千年时空的力量。
我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诗经》中的句子吗?描绘的是古代战士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场景。此刻听来,竟与我们现在的情景如此契合!这些古老的文字,仿佛不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化作了支撑我们战斗不息的精神力量。
墨羽在一旁低声对我解释:“《诗经》三百篇,思无邪。其中既有先民生活的写照,亦有家国情怀的抒发。钱穆先生认为,此即我民族生命与情感之真实流露,是文明血脉之所在。守护它们,便是守护我民族之魂。”
我抚摸着怀中那块温热的“生命之树”碎片,感受着它与脚下大地、与身边这些守护文明火种的人们之间那微妙的共鸣。我的血脉,我的力量,与这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本就是一体同源。
然而,阴影始终如影随形。在靠近根据地边缘一处险要山口时,我的感知骤然绷紧!一股熟悉的、混合着冰冷与亵渎的能量波动,在前方山谷中弥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时空参与抗日战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时空参与抗日战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