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三国职场“佛系卷王”的逆袭人生——从秘书到蜀汉CEO的奋斗史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带着几十万大军南下,把荆州搅得鸡飞狗跳,刘备带着十万百姓“带薪逃难”,连老婆孩子都差点弄丢——这年秋天,在零陵郡湘乡县(今湖南湘乡),一个叫蒋琬的年轻人正对着自家账本叹气。
不是因为战乱要失业,而是他刚被州里举为“茂才”,上司催着他去赴任,可他看着乱世里的官场,总觉得像进了“卷王聚集地”,满心都是“要不还是在家种地吧”。
这年蒋琬刚二十出头,搁现在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已经凭着“脑子活、账算得清”在当地小有名气。可他天生不是急功近利的性子,别人忙着给各路诸侯递简历,他却蹲在家里研究“如何把一亩地种出三亩粮”。
直到刘备拿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诸葛亮兼任长沙太守,听说湘乡有个“会算账还懂民生”的蒋琬,亲自写信邀他出山——这才像给“佛系青年”递了张“免卷符”,蒋琬琢磨着“跟着诸葛先生应该不用勾心斗角”,这才收拾行李去当了长沙郡的“人事秘书”(书佐)。
谁知道刚上班没俩月,刘备就因为和孙权闹矛盾,把长沙等三郡还给了东吴,蒋琬的“公务员编制”刚捂热就没了。换别人早拍桌子骂娘,蒋琬却淡定地收拾好办公用品,跟着刘备的队伍往蜀地走——路上有人问他“这趟出差没工资还得自己掏路费,值吗?”他笑着说“跟着大部队走,总比在乱世里当流民强,再说刘皇叔还管饭呢”。
就这么着,他成了刘备麾下最“佛系”的打工人,一路从秘书做到了广都县(今四川双流)县令。
到了广都县,蒋琬彻底把“佛系”发挥到了极致。别人当县令,天天带着衙役下乡抓盗贼、催赋税,恨不得把“政绩”俩字刻在脑门上;他倒好,每天处理完公务就躲在书房看书,偶尔还跟老百姓唠唠“种庄稼的窍门”,县衙里连个加班的灯都很少亮。
有人偷偷打小报告,说“蒋县令偷懒怠政”,刘备听了火冒三丈,亲自带着张飞去广都“突击检查”——结果到了县衙,正好撞见蒋琬在跟老农算“今年的收成能不能多留两成给农户”,桌上的公文整整齐齐,连个错字都没有。
刘备本来想劈头盖脸骂一顿,可翻了翻账本,发现广都县的赋税一分没少,流民还比上个月多了三十多户;再问老百姓,都说“蒋县令不折腾,咱们能安心种地”。
张飞在旁边插了句“这小子比那些天天喊着‘搞改革’却把县治得一团糟的强多了”,刘备这才消了气,拍着蒋琬的肩膀说“你这是‘无为而治’啊,差点错怪你”。
不过刘备还是觉得蒋琬“太不积极”,把他调到什邡县当县令——换了个地方,蒋琬还是老样子,什邡县却成了蜀地有名的“模范县”,连诸葛亮都跟人说“蒋公琰(蒋琬字)是‘慢热型人才’,得给他时间发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要选“办公室主任”(尚书郎),诸葛亮第一个推荐蒋琬。别人都觉得“蒋琬没当过京官,能行吗?”诸葛亮却力排众议:“他管过两个县,老百姓没骂过他;账算得比户部的人还清楚,写公文还不用秘书改,这不是最合适的吗?”
蒋琬到了成都,果然没让人失望——以前尚书台的公文堆得像小山,官员们天天加班还出错;他来了之后,把公文按“紧急程度”分类,上午处理“必须当天办”的,下午处理“三天内办完”的,还制定了“谁出错谁负责”的规矩,不到半个月,尚书台就再也没人加班了。
刘备称帝后,蒋琬升为“尚书令助理”(尚书仆射),成了诸葛亮的直接下属。这时候他才露出“卷王”的隐藏属性——诸葛亮每次领兵出征,他都提前把粮草、兵器、兵员调配好,连“士兵冬天的棉衣要不要多缝两个口袋”都考虑到;
诸葛亮在前线写的奏折,他看完能准确找出“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还能附上“如果陛下问起来该怎么回答”的建议。
有一次诸葛亮北伐,粮草运输出了点问题,蒋琬连夜从成都赶到汉中,带着人重新规划路线,还发明了“分段运输法”——把粮草分成十段,每段派专人负责,比原来快了三天,诸葛亮在前线收到粮草时,特意写信夸他“公琰办事,我放心”。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给刘禅写了封奏折,推荐蒋琬当“接班人”,还特意强调“蒋琬为人稳重,能团结大臣,比杨仪、魏延更适合主持朝政”。
消息传到成都,大臣们都慌了——有人说“蒋琬没打过仗,能镇住场面吗?”有人说“杨仪跟着丞相这么多年,凭啥让蒋琬当老大?”连刘禅都有点犹豫,特意召蒋琬进宫问话。
蒋琬进宫时,没穿华丽的官服,就穿着日常的便装,手里还拿着诸葛亮北伐的地图。刘禅问他“丞相走了,北伐的事该怎么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