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弩机本就已经相当发达,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一支带有刻度望山(弩的瞄准器)的铁弩机便可窥见一斑。该弩机的机郭(容纳弩机的匣状机身)高达16.2厘米,还配有精巧的瞄准装置——望山。望山垂直于弦面,距离弦1厘米处开始有刻度,刻度间距为0.45厘米,最上刻度与机牙上端平齐,刻度用金、银线区分,从上往下递减,从7.5毫米到6.5毫米不等,这使得射手能够根据距离远近,精准地进行瞄准,然后通过扣动悬刀(扳机)射出箭矢。
所谓的诸葛连弩,大约是在汉弩的基础上进行“损益”改进而来,能够实现“一弩十矢俱发”。不过,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十矢俱发”并非指一次性发射十支箭,而是诸葛亮为弩添加了箭匣,使其具备连续射击的功能。
具体操作方法,大致如《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卷》中所记载的,“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而上” ,简单来说,就是增加了一个利用重力上箭的装置。这一创新设计,大大增强了弩的齐射能力,在当时堪称领先时代的“黑科技”。然而,由于诸葛连弩采用铜材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也相对复杂,因此较难在军队中大规模普及。
在蜀汉军队中,武器种类丰富,刀(如环首刀)、剑(如蜀剑)、弩机等都有配备,其中弩机是突出特点。
蜀地出土的弩机,如大邑韩场镇晋墓出土的弩机,相比汉代强弩,在准确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实现连续小批量、精准射出,为蜀军在战场上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神兵助力下的五丈原之战
在五丈原之战中,蜀军凭借诸葛连弩的火力支援,以及诸葛亮丰富的作战经验,再加上隐蔽性极强的粮道设置,在与魏军的对峙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这使得司马懿在面对蜀军时,不敢轻易主动出击,只能采取奔袭等手段试图扭转局势。在主动判断和对阵方面,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不过,魏军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他们依靠阵地战,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坚守不出,使得诸葛亮一时之间也难以找到破局之法。双方在这种僵持的局面下,陷入了漫长的对峙。
作为曹魏西线统帅,司马懿与诸葛亮多次交锋,对双方的战力差别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
在第四次北伐之战中,他就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即便如此,还是被诸葛亮在运动战中抓住机会,先是在卤城遭遇惨败,损失了“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后来又痛失大将张合。
这些惨痛的教训,让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中更加谨慎,他坚持采取坚守战术。每次率领大军尾随诸葛亮,一旦靠近蜀军,便“敛兵依险”“登山掘营”,在保持压力的同时,坚决不与蜀军交战,企图通过消耗战,拖到蜀军粮尽自行撤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懿的这种战术并非毫无效果。
如果他能在消耗战中取胜,不仅可以打击诸葛亮的士气,还能名震天下;即便消耗战未能成功,也不至于遭受重大损失。然而,司马懿的问题在于过于极端。
张合曾建议分奇兵骚扰蜀军后路,这本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可行策略,但司马懿却唯恐中计,拒绝了这一建议,导致魏军在战场上始终处于相对被动的防守状态。
最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八月病逝于军中,星落五丈原。他的离世,让蜀汉北伐事业遭受重创,蜀军不得不按照他生前的部署,秘不发丧,缓缓退兵。
司马懿率军追击时,蜀军推出诸葛亮的木像,司马懿因怀疑有埋伏,不敢再追,留下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典故。
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作为诸葛亮智慧的结晶,在蜀汉北伐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创造力和军事才能,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尽管蜀汉北伐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但诸葛亮和他的神兵利器,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