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力交接的表象与暗流
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永安宫的夏意初显,却弥漫着沉沉死气。汉昭烈帝刘备,这位一生颠簸、矢志兴复汉室的枭雄,终究是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崩逝于此。
消息传出,蜀汉上下,从朝堂到乡野,无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与惶恐之中。皇太子刘禅,在众人的簇拥下,于成都继位,改元建兴。
彼时,丞相诸葛亮身着素服,面容肃穆,眼神却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他受刘备托孤之重,总揽朝政,开府治事。自此,蜀汉正式进入了“诸葛时代”。
回溯往昔,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便已署理府事,以丞相录尚书事,“职无不总”。司隶校尉张飞不幸离世后,他又兼领其职,将国家监察大权也握于手中。
一时间,诸葛亮权倾朝野,堪称蜀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总管。
正因如此,尽管国丧骤临,如同天崩地裂,国君骤然离世,但最高权力的交接却显得波澜不惊。
诸葛亮“行君事而国人不疑”,朝堂之上,官员各司其职;军营之中,将士严守军纪,军政系统似乎仍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仿佛蜀汉的太阳,会如往常一般,每日升起,照耀着这片土地。
然而,若拨开这看似平静的表象,细细比对那一本本记录着蜀汉国力的账目,便会惊觉,建兴元年的蜀汉,那轮象征希望的太阳,并未如人们所愿照常升起。国家早已是大厦将倾,危如累卵。
依《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蜀汉在籍人口为二十万户,九十万口。到了蜀汉末年,在籍人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以此倒推,章武年间蜀汉总兵力当亦在十万左右。可一场夷陵之战,刘备亲率的全军在五万上下,几乎折损殆尽。这意味着,蜀汉总兵力的近一半,且是最为精锐、历经战火淬炼的野战军,已然不复存在。
那曾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如今只剩下残兵败将和无尽的悲凉。
二、人才凋零的剧痛
兵力的惨重损失,已是让蜀汉元气大伤,而人才储备上出现的空前危机,更像是在这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短短二三年间,蜀汉的人才库仿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凋零得触目惊心。
勇冠三军的关羽,曾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是蜀汉当之无愧的“五虎上将”之首,却在荆州之战中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张飞,勇猛无比,长坂坡一声断喝,吓退曹操百万雄师,却因苛待下属,被部将刺杀于营中。
马超,曾是西凉的一方诸侯,武艺高强,威名远扬,最终也在病痛中离世。
黄忠,老当益壮,定军山一战阵斩夏侯渊,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也在这短短数年里溘然长逝。这些曾为蜀汉撑起一片天的将星,竟然在一时之间相继陨落。
夷陵之战时,蜀汉人才匮乏的窘境已现端倪,只得提拔冯习等人担当重任,可最终却酿成大祸,蜀军在夷陵惨遭火攻,一败涂地。
到了建兴初年,就连这些在当时看来只能算二线的人才,都成了稀有物种。
单说黄权,这位颇有谋略的将领,因夷陵之战退路被断,无奈投魏,这一去,便带去了将校318人。而阵亡于夷陵战场的将领,更是不知凡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员的缺损或许还能通过征募来弥补,可要培养出具备丰富指挥经验、能临阵决断的军官,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更何况,身经百战的老兵,其战斗力与未经战火洗礼的新兵,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即便从各郡征发壮丁补充军队数量,可这些新兵缺乏训练,士气低落,军队的整体质量也难免一落千丈。
由此可见,夷陵之战的毁灭性打击,势必对蜀汉军队造成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这支曾经有望逐鹿中原的劲旅,已然是元气大伤,短期内难以恢复往昔的战力。
军中将星俱陨,朝堂之上,同样是一片萧瑟凋零之景。堪比曹魏程昱、郭嘉的头号谋主法正,智谋超群,为刘备夺取益州、汉中屡献奇策,却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亡故,蜀汉失去了一位能在战略层面与诸葛亮相辅相成的顶级谋士。
另一位极受刘备重用的谋臣黄权,本可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却因夷陵之败,无奈投魏,为曹魏做了嫁衣裳。
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才思敏捷,善于筹谋,却在夷陵之战中不幸殉国,蜀汉的未来政坛,又少了一颗璀璨的新星。
自章武二年起,刘备那位着名的欢喜冤家——长于运筹帷幄的尚书令刘巴,也一病而亡。
甚至连许靖、麋竺这两位虽无太多实际政务能力,但在士大夫群体中颇具声望、清谈雍容的名士,也没能熬过这多灾多难的一年。(可能是古时候的大瘟疫爆发;例如前几年的新冠;三国都有人才在那段时间陨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