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晨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拂过四具刚苏醒的人类躯体。
婆罗(婆罗门)的指尖还沾着黄土,首摩(首陀罗)手中握着娑罗树的细枝,刹摩(刹帝利)正蹲在曼陀罗花旁,好奇地看着花瓣光晕中流转的梵文,吠罗(吠舍)则俯身观察地面的蚂蚁。
这是印度神话“人类初生适应期”的开端,此时人类尚无语言,仅靠魂识中的本能与弥生引导的“探索欲”感知世界,三界之中,依旧只有三相神、七位生主与这四名人类,无任何其他生灵介入。
弥生站在四名人类中央,禅杖斜倚在身侧,顶端的银杏叶化石泛着温和的绿光,随人类的呼吸轻轻起伏。
他没有急于灌输佛法,而是先弯腰捡起一块光滑的石子,在地面画出简单的图案:
一株小草、一条溪流、一颗果实。
这是《阿含经》中“观物知用”的基础法门,用最直观的图像引导人类认知生存所需,而非直接诵读经文。
他清楚,此刻人类魂识尚浅,过于深奥的法理只会造成困惑,不如从“如何活下去”开始,让佛法自然融入生存点滴。
远处的曼陀罗花似乎感知到人类的懵懂,绿色光晕主动扩散,将四名人类轻轻笼罩。
光晕中,《法华经》“众生皆有佛性”的梵文短句渐渐淡化,化作更易感知的“生机波动”。
婆罗接触到光晕时,原本对黄土的好奇转向了周围的草木,他伸手触碰狗尾草,指尖竟泛起淡淡的绿光,似在感知草木的“生长状态”。
首摩握着细枝的手微微用力,光晕中的波动让他明白,这枝条可以用来搭建遮蔽风雨的简单棚子。
司掌草木的生主远远看着这一幕,手中的木杖顶端叶片轻轻颤动。
他依《吠陀》认知,人类应依种姓分工:婆罗当观察天象、记录《吠陀》,首摩当耕作土地、服务他人,可眼前的景象却完全不同。
四名人类不分种姓,围在一起研究地面的图案,甚至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没有半分“天定职责”的束缚。
他想上前干预,却又想起昨日弥生引多本经书印证“自主选择”的场景,最终还是停下了脚步,只是默默记录下这“偏离《吠陀》的生存方式”。
天宫之上,梵天四首的目光始终落在地面。左侧的脸看着婆罗放弃“观察天象”而去摸草木,眉头微微皱起:
“这婆罗门魂识,竟偏离‘智慧职责’去关注草木,简直是浪费《吠陀》赋予的潜能!”
右侧的脸则注意到首摩用细枝比划搭建棚子的动作,语气中带着疑惑:
“首陀罗的‘顺从’本能呢?他竟在主动思考如何生存,而非等待其他种姓的指令,这不合常理!”
中间的脸沉默着,目光落在弥生身上。
他至今仍不理解弥生口中的“佛法”,更不明白为何这“外道之法”能让人类魂识产生如此大的变化。
他知晓自己并非全知全能,创世以来,从未见过能改变“天定种姓”的力量,可眼前的人类行为,又让他无法完全否定弥生的说法。
“你看他们的互动。”
湿婆的声音突然在梵天身侧响起,他不知何时来到天宫边缘,蛇形项链“伐苏基”在晨光中泛着冷光,第三只眼半睁,目光落在四名人类身上,
“婆罗帮首摩够到了娑罗树的果实,首摩则用细枝帮吠舍挖开了地面的硬土——没有种姓的隔阂,只有相互帮助,这难道不是一种更稳定的‘秩序’?”
梵天转头看向湿婆,语气带着不甘:“可这秩序偏离了《吠陀》!若未来人类都如此‘自主选择’,无人司掌祭祀、无人守护天宫,三界岂不是会陷入混乱?”
“混乱与否,要看‘选择’是否带来生机,而非是否符合《吠陀》。”
湿婆淡淡回应,目光转向地面的弥生,“你不懂那僧人的‘佛法’,我也不懂,但我们都能看到,人类因这‘法’多了几分活气,而非像傀儡般遵循指令——这便够了。”
地面上,弥生已引导人类来到不远处的溪流边。
他蹲下身子,双手捧起溪水,口中诵念《大般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的经文,声音不高,却带着特殊的“魂识共鸣”。
四名人类虽听不懂语言,却能感知到经文中的“平等”之意。
吠舍学着弥生的样子捧起溪水,发现溪水不仅能解渴,还能清洗手上的泥土。
刹摩则用石块敲击溪流边的岩石,竟敲出了火花,他兴奋地将火花引向干燥的草叶,虽未点燃,却眼中满是探索的光芒。
“这是‘火’的雏形。”弥生看着刹摩的动作,轻声自语,随后捡起一根干燥的木棍,在另一块木头上快速摩擦。
随着摩擦加剧,一缕青烟升起,最终点燃了草叶——这是《楞严经》中“观物生用”的延伸,用简单的物理现象,让人类理解“因果关系”:摩擦是“因”,生火是“果”,与种姓无关,只与“行动”有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弥生世尊:创世神都听我讲经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弥生世尊:创世神都听我讲经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