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的剧震,并非昙花一现。
低沉的轰鸣断断续续从地底深处传来,仿佛有一头沉睡的太古巨兽正在翻身。
山川微颤,河流改道,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深不见底的地裂,喷涌出灼热的地气与刺鼻的硫磺味。
那庞大的污秽仆从似乎对这源自大地本身的力量极为忌惮,攻势明显放缓,无数苍白手臂收缩回肉山主体,发出不安的嘶吼,浓郁的黑气也收敛了不少,仿佛在全力抵御地脉之力的冲击。
张良压力骤减,立刻抓住机会,指挥弟子和方士僧侣加固阵法,甚至尝试引导部分散逸的地脉之气融入阵中,使得原本黯淡的符幡重新焕发出黄蒙蒙的光华,竟暂时将那邪物牢牢压制在了古堰范围内!
“天助我也!”
前线汉军士气大振,刘邦更是喜出望外,“这地龙翻身,翻得好啊!”
然而,张良、西秦方士首领和明僧首领却聚在一起,面色并未轻松。
“地脉异动,虽暂时克制了邪物,但此等天地之威,岂是易与?”
张良忧心忡忡,“若失控,恐非巴蜀之福。”
秦方士凝神感应,沉声道:“此地脉波动混乱而暴烈,不似自然调节,倒像是被什么东西强行引动或刺激了。其源头,似乎指向西南群山深处,与苍狼之裔的领地吻合。”
明僧拨动着念珠,眯眼道:“阿弥陀佛。福兮祸之所伏。驱虎吞狼,亦需防虎噬主。”
他们都意识到,这突如其来的地脉之怒,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其背后隐藏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比那污秽仆从更加难以预料。
就在巴蜀局势因天地异变而陷入一种诡异的僵持与观望之时,远在西陲咸阳的李斯,正冷静地执行着嬴政火上浇油的旨意,将目光投向了东方那个看似富庶、实则内部裂隙渐生的大宋。
李斯深知,直接军事进攻成本高昂,且易引发其他势力干预。
而瓦解一个政权,最犀利的武器往往并非刀剑,而是流言与猜忌。
他召来了麾下最得力的黑冰台密探头目,吩咐道:“赵匡胤以黄袍加身得国,最忌武人坐大。如今外有李靖重压,内有石守信旧部不断要求强化军备,此乃宋廷最大心病。”
“丞相的意思是?”
“第一,在宋境江南各州郡,尤其是临安附近,散布流言。内容嘛……”
李斯嘴角泛起一丝冷意,“就说曹彬拥兵自重,不满文官掣肘,暗中与旧部串联,欲效仿太祖旧事,再来一次黄袍加身。细节要模糊,但指向要明确,务必传入那些清流御史耳中。”
“第二,伪造几封曹彬与境内某些实力派武将的密信,内容抱怨朝廷供给不力、文官误国,流露出对赵匡胤重文抑武国策的强烈不满。不必直接提及谋反,只需充满怨怼与离心之意便可。想办法让皇城司的人偶然截获。”
“第三,”李斯眼中精光一闪,
“重点在朝堂。收买或利用一些不得志、善钻营的底层文官,让他们在合适的场合,不断上奏,弹劾曹彬及其麾下将领奢靡无度、纵兵扰民、虚报战功,同时大肆鼓吹与民休息、仁义化干戈之论,将前线战事不利的责任,巧妙引向武将的贪功和无能。”
这一套组合拳,旨在充分利用和放大宋廷内部固有的文武矛盾,在赵匡胤心中种下更深的猜疑种子,离间其与前线将领的关系,从内部瓦解宋军的抵抗意志和效率。
“记住,动作要隐秘,如春雨润物,细而无声。要让赵匡胤自己发现问题,而不是我们强加给他。”李斯最后叮嘱道。
临安,宋宫。
赵匡胤近来心力交瘁。
李靖的攻势虽被曹彬暂时挡住,但战事胶着,每日消耗的钱粮如同无底洞。
朝堂上,文官们关于是和是战的争吵从未停歇,而要求加强军备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让他左右为难。
就在这时,那些经过精心炮制的流言和证据,开始悄然发酵。
先是几位御史风闻奏事,隐晦提及军中或有不稳迹象,虽未点名,但指向性明确。
接着,皇城司意外截获的密信副本被呈送到赵匡胤案头。
看着信中那些充满怨气的字眼,赵匡胤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固然不信曹彬会立刻造反,但这种强烈的离心倾向,却触碰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最后,那些被收买的文官开始连番上奏,弹劾曹彬部将的各种劣迹,虽然多是捕风捉影,但在这种敏感时刻,却极大地影响了赵匡胤的判断。
“陛下,”宰相赵普也感受到了这股暗流,
谨慎进言,“流言蜚语,不可尽信。曹彬将军忠心为国,当此危难之际,还需倚重……”
“倚重?”
赵匡胤冷哼一声,打断了他,“朕自然知道要倚重!可你看看这些!”
他指着那几封密信和弹劾奏章,“将士在外,心有怨言,文臣在内,攻讦不断!你让朕如何安心?难道真要等到刀架到脖子上才醒悟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九州争天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九州争天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