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全师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扩大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我们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会议上,肖正堂没有空谈大道理。他结合在国防大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国际军事变革趋势的理解,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将152师建设成为一支合成化、能快速反应的战略突击师!”
他详细阐述了“合成化”意味着什么:不再是单一的步兵冲锋,而是步兵、装甲、炮兵、防空、电子对抗乃至无人机部队的有机结合;“快速反应”则要求部队具备极高的机动性和应急作战能力。
这个构想极大激发了全师官兵,尤其是年轻军官的热情。师部迅速将讨论成果整理成详尽的报告,上报军区。
报告送到上级机关,一位首长看完后,不禁拍案叫绝:“这个肖正堂,真是个带兵的料!眼光毒,思路清!”当时,总部也正在酝酿组建全军快速反应部队,肖正堂的方案与高层思路不谋而合,而且更具操作性。
“多一个师试点,看看两种思路哪个更贴近实战!”军委首长最终批示。
于是,152师幸运地成为了全军首批“合成突击快反师”试点单位之一。
政策倾斜随之而来,要装备,优先补充;要人才,协调选调。甚至连肖正堂提出的组建“陆航营”(尽管当时只有寥寥几架老式直升机)这种看似“过分”的要求,上面也想办法满足了。
当然,压力也前所未有。上级给了他们半年时间,半年后,就要拉上前线轮战,检验成色。
埋头苦干,静待花开
任务明确后,152师上下开始了疯狂的追赶。肖正堂和刘培基分工明确:肖正堂主抓军事训练和合成战术研究,刘培基则负责思想整顿和士气鼓舞。
训练场上,直升机索降、装甲步坦协同、多兵种联合演习等高强度课目成为常态。肖正堂身先士卒,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
与此同时,他也派出了精干的军代表,常驻重庆,与望江厂和跨越厂的技术人员一起,全力攻关那个被戏称为“飞天小摩托”的无人机项目。他知道,这或许是未来战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
遥远的重庆,肖镇依然按部就班地上学、写作,偶尔通过特殊渠道了解到父亲部队的进展,他会心地一笑。他知道,父亲正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疾驰。
而在香港,文云淑似乎嗅到了什么风声,开始悄然收缩部分海外投资,调集大禹集团庞大的可用资金,仿佛在为一个未知的大计划做准备。
一九八七年的春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忙碌着。肖正堂在滇南的群山之中,为了重塑一支英雄部队的军魂而呕心沥血;肖镇在校园和书斋里,继续书写着他的文学与商业梦想。父子二人,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期待着未来的考验与荣光。
喜欢小鬼当家之1978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小鬼当家之1978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