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看着自己小口袋里越攒越多的糖果,又看着院子里其他孩子眼巴巴望着他口袋的羡慕眼神,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那小脑袋瓜里萌芽了——这些东西,放着也是放着,能不能换点别的?
他记得,在文家湾,大人们会用鸡蛋换盐,用粮食换布票。那他的糖,是不是也可以“换”点东西?
他懂什么叫“投机倒把”,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是一种“交换游戏”,他人小啊,没听说有人抓投机倒把抓1周岁的儿童,何况他家新房子可是钉了三块红牌牌的,他可不怕。
第一天,他试探性地拿出几颗瑞士糖,走到一个平时玩得好的、叫小军的孩子面前,奶声奶气地说:“军哥哥,糖糖,甜!换……换你的玻璃珠,行不行?”
小军正馋糖吃,看着那花花绿绿的糖纸,毫不犹豫地把口袋里最亮的几颗玻璃珠掏出来完成了交换。
第一次“交易”成功!肖镇握着漂亮的玻璃珠,心里乐开了花,感觉自己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初战告捷,肖镇的“商业头脑”开始飞速运转。
他发现,不同的小朋友,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愿意交换的物品也不同。
有的喜欢大白兔的奶香,愿意用崭新的“洋画”(一种印着水浒或三国人物的硬纸片)来换;有的则偏爱瑞士糖的水果味,甚至肯拿出自己都舍不得玩的铁皮小青蛙。
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第二天,他把自己所有的“库存”糖果都装进了一个小姑用来装文件的小布包里,像个小小的货郎,开始在家属院里更加“系统”地开展业务。
他专找那些看起来零食比较少、或者对他口袋里东西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孩子。
“萍萍姐姐,你看,这个糖纸会反光哦!你用你那个红头绳跟我换两颗,好不好?”
“强强,你想不想吃奶糖?你那个橡皮擦好像很好玩耶……”
他充分发挥了“社交牛逼症”的优势,嘴巴甜,会看人下菜碟,交易成功率居然不低。
一下午下来,他的糖果存货锐减,但小布包里却多了不少“战利品”:玻璃珠、洋画、橡皮擦、一根红头绳、甚至还有几枚一分两分的硬币(可能是哪个孩子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
肖正云一开始并没太在意,只觉得是小孩子之间的物品交换。
直到傍晚,同宿舍楼的李阿姨笑着对她说:“肖干事,你们家这个小侄子可真不得了,像个小小生意人,拿糖跟我们楼里孩子换了好多小玩意儿回来,精得很!”
肖正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她赶紧把正在清点“战利品”、眉开眼笑的肖镇抱回宿舍,关上门,严肃地问:“镇娃儿,你告诉小姑,你的糖是不是都拿去跟别人换东西了?”
肖镇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得意地指着床上的东西:“嗯!小姑看!珠珠!画片!钱钱!”他还把几枚硬币捧给小姑看,以为会得到表扬。
肖正云看着侄子天真无邪又带着点小得意的脸,是又好气又好笑。
气的是这孩子胆子太大,这种行为在当时如果被上纲上线,完全可以扣上“小小年纪就搞投机倒把”的帽子,虽然只是孩子间的游戏,但传到单位影响总归不好。
笑的是这小家伙的机灵劲和那股子不怕生的闯劲,简直跟他爸爸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那天晚上,肖正云把肖镇叫到跟前,看着他那双清澈又带着点不安的大眼睛,没有严厉斥责,而是耐心地跟他讲道理:“镇娃儿,糖是吃的,不是用来做买卖的。
咱们不能像旧社会的商人那样,唯利是图。
小朋友之间分享可以,但不能这样换东西,这是不好的行为,知道吗?”
肖镇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旧社会”、“唯利是图”这些词,但他从小姑严肃而关切的眼神里,明白自己做了“错事”。
他低下头,小声说:“小姑,我错了……以后不敢了……” 他把那个藏宝贝的布包拿出来,推到肖正云面前。
肖正云摸摸他的头,心里松了口气,又有点好笑。她把布包收起来,柔声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这些糖,小姑帮你收着,每天给你吃一颗。这些换来的东西,明天小姑陪你,一起去还给小朋友,好不好?”
肖镇的第一次“市场经济”探索,在计划经济的宏观指导和家庭教育的微观干预下,宣告终结。
但这段机关大院的生活,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不同于文家湾的独特印记。
他依然是个快乐的小话痨,穿梭在筒子楼之间,只是暂时收起了他的“商业宏图”,继续用他天真无邪的笑容,征服着县委家属院的男女老少。
而肖正云,则在工作和照顾侄子的双重历练中,一步步褪去学生的青涩,变得更加沉稳干练。
喜欢小鬼当家之1978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小鬼当家之1978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