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醒带着他那石破天惊的“能量图谱假说”离开后,苏青竹的古物分析室重归寂静。只有恒温恒湿系统发出几不可闻的嘶嘶声,以及显示屏上龙纹仪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时细微的电流音。她没有立刻投入工作,而是缓缓坐回椅子,目光投向保护罩中那件深碧色的器物,眼神却并未聚焦,仿佛穿透了实物,落在了某个由逻辑、直觉与震撼交织成的思维漩涡之中。
“能量图谱假说”。陈醒用这个简洁而强大的概念,为她一直以来所面对的、那些沉默的甲骨刻痕和龙纹仪纹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令人战栗的诠释框架。将祭祀视为“系统环境变量”,将仪式流程视为“能量编程”的步骤……这想法大胆到近乎亵渎,却又拥有一种冷酷的、令人无法轻易反驳的内在逻辑美。
她没有像陈醒那样立刻表现出极度的兴奋。多年的考古训练让她养成了在巨大冲击下首先保持沉默与观察的习惯。她的思维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开始从各个角度审视这个新假说。
首先,是逻辑自洽性。 她在大脑中快速回顾“万法之源”中那些令她困惑的记载。为什么某些祭祀必须使用特定的牺牲(如白色的牛、豢养的鹿)?为什么必须在“甲子”、“乙寅”等特定干支日进行?为什么观测“帝令”时需要面向特定的星宿(如“大火星”、“北斗”)?如果将这些视为优化“能量图谱”稳定性、成功率或特定输出模式的“参数调整”,那么许多原本被视为宗教仪轨的繁琐细节,突然变得“合理”起来——它们不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基于经验积累的、严谨的“操作流程”!
其次,是证据链的闭合。 陈醒的假说为龙纹仪上那些微观符号指令集的存在,提供了终极的理由——它们就是“编程语言”的关键字。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符号会出现在能量流转的关键节点,为什么它们的组合会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性。这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破译,而是一个完整技术体系的语言表征。
最后,是颠覆性的启示。 这个假说如果成立,那么对商代文明,乃至对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认知,都将被彻底改写。那不是一个充满蒙昧与迷信的“巫鬼时代”,而是一个可能掌握了某种超越现代物理学理解范畴的、直接与宇宙底层规则对话的“高技术文明”(尽管其技术路径与现代科学截然不同)!这个想法让她感到一阵眩晕,既是学术上的极度兴奋,也夹杂着一丝面对未知历史的敬畏与惶恐。
然而,兴奋与认同之余,一种更深沉的冷静也随之浮现。她清楚地知道,这个假说目前还只是一个宏伟的构想,一个建立在有限数据和大胆推论之上的“思维实验”。它缺乏决定性的、可重复的实验证据支持。在目前“燧人氏”基地内部“权威定论”阴影笼罩、资源向“稳健派”倾斜的背景下,贸然公开这个比“灵子场模型”更加离经叛道的“能量图谱假说”,无异于学术自杀。不仅陈醒会遭到更猛烈的攻击,她自己也必将被卷入漩涡中心,她所珍视的考古学严谨性将被质疑为“幻想文学的帮凶”。
沉默,是必要的自我保护,更是为了积蓄力量。
观察,是为了看清局势,寻找最合适的发力点。
她决定将这份震撼与思考暂时埋藏在心底,不向小组其他成员透露,甚至在与陈醒的后续交流中,也要保持外表的平静。她需要时间,独自消化这个假说,并从考古学的角度,为其寻找更坚实、更细腻的支撑。
接下来的几天,苏青竹表面上一切如常。她依旧主持小组的日常破译工作,参与基地的例行会议,面对周立坤教授等人若有若无的审视目光,她始终保持着淡然与沉默,仿佛沈院士的批评和陈醒的新假说都未曾对她产生任何影响。她甚至主动缩减了自己在核心讨论中的发言,将更多表现机会留给了小组内其他资历较深的学者。
但在夜深人静,独自面对龙纹仪和“万法之源”数字档案时,她的研究方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破译单个字符或短句的含义,而是开始疯狂地搜寻所有可能与“能量图谱假说”相关的系统性证据。
她重新梳理《商代观测年鉴》,不再将其视为简单的观测记录,而是当作一套庞大的“实验日志”或“程序运行记录”来分析。她重点关注不同祭祀配置(牺牲、时辰、方位、主祭人等级)与记录的“帝令”信号特征(强度、持续时间、伴随天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从中找出潜在的“参数-结果”映射规律。
她利用基地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对龙纹仪的表面纹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拓扑学分析,寻找其几何结构背后可能隐藏的、符合“能量编码”原理的数学规律。她甚至开始自学最基础的拓扑学和信息论,尽管过程艰涩,但她迫切地需要理解陈醒可能使用的数学语言,以便更好地从考古证据中寻找共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灵飞经:中微子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