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时间窗口开启前的最后几个小时,陈醒是在一种极致的冷静与压抑的焦灼交织中度过的。他反复检查着实时数据流的每一个环节,确保监测脚本处于最优状态,所有记录系统都万无一失。他甚至临时编写了几个辅助程序,用于在信号可能出现的瞬间,自动触发多组不同参数的快速分析。
主控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婉拒了李振国提出留下来帮忙的提议,也请走了轮值的研究员。这一刻,他需要绝对的专注,也需要独自面对可能到来的任何结果——无论是期盼已久的证实,还是足以摧毁之前所有努力的证伪。
时间,在秒针精准的滴答声中(虽然他听不见,却能感觉到),一分一秒地逼近那个由数据谱写的预言时刻。
窗口开启。
庞大的“曦和”探测器阵列,依旧在忠实地捕捉着来自地壳深处残余放射性和宇宙深空中微子的微弱信息。数据流如同往常一样,在屏幕上平稳地滚动着,绝大部分是熟悉的本底噪声,那条平滑的、代表着宇宙“寂静”的曲线。
陈醒的心跳,不可避免地与那想象中的秒针同步了。他的呼吸放得极轻,目光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扫描着E-742能区附近任何一个细微的波动。他知道,信号转瞬即逝,他必须抓住它。
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预期时间点到了。
屏幕上的数据,依旧平静无波。
陈醒的指尖微微发凉。难道……真的是巧合?那个周期,只是数学上的海市蜃楼?
就在一丝难以抑制的失望开始从心底渗出时——
来了!
没有任何预兆,就在预期时间点过去仅仅三点七秒之后,在E-742能区,那个熟悉的、微弱到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的“凸起”,再次悄然浮现!
持续时间:1.9秒。
波形特征:平滑缓变,与之前六个信号如出一辙。
能谱结构:在E-742能级附近,那个细微的、独特的“凹陷”再次出现!
实时监测脚本几乎在信号出现的瞬间就发出了刺耳的、但在此刻听来如同天籁的警报声。自动分析程序开始运行,将捕获到的原始数据与之前的模板进行高速比对。
吻合度:99.3%!
第七个信号!它真的来了!不仅来了,而且其关键特征与之前发现的“规律”完美契合!
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热流瞬间冲垮了连日来的疲惫、压力和孤独,席卷了陈醒的全身。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双手紧紧握成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没有欢呼,没有呐喊,只是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个刚刚被标记出来的、新鲜出炉的数据点,胸膛剧烈地起伏着。
这不是偶然!这绝不是偶然!
那个周期性的预测,被一个独立于模型构建数据之外的新事件,以如此高的置信度证实了!这意味着,他发现的不是统计幻觉,不是系统误差,而是一个真实的、具有内在时间规律的物理现象!
激动过后,是更加汹涌的思绪。现在,他手中拥有了七个确凿的信号案例,一个被初步验证的时间周期性,以及一系列稳定且独特的形态特征。这些不再是孤立的、需要费力解释的异常,它们构成了一个清晰的、等待被解读的“信号系统”。
他坐回椅子上,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而是需要将这些分散的线索,编织成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哪怕只是初步的理论框架的时候。他需要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些“幽灵”信号的载体,究竟是什么?
他重新调出所有七个信号的完整数据集,包括能量、时间、波形,以及它们之间那个神秘的长周期。他开始尝试用已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去套用。
中微子?不,中微子的相互作用截面太小,而且已知的中微子振荡或衰变模式无法产生这种特定的能谱结构和时间形态。
暗物质粒子?可能性存在,但常见的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模型预言信号与普通物质作用率极低,且通常不具备这种长周期特性。
某种未知的轴子或类轴子粒子?它们的性质或许更灵活,但同样难以解释那独特的、非瞬发的信号波形。
一个个假设被提出,又在他脑海中基于现有数据被迅速检验和排除。已知的粒子家族图谱里,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座位”留给这个神秘的“幽灵”。
时间在深度思考中飞速流逝。窗(想象中的窗)外,实验室的“白天”已经来临,交接班的研究员们陆续到来,主控室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但陈醒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结界之中,对外界的动静充耳不闻,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个由数据和逻辑构成的思维迷宫里。
他意识到,或许不能局限于在现有粒子的框架内修修补补。这个“幽灵”表现出的性质太过独特——它似乎能极其微弱地与探测器物质发生作用(否则不会被捕获),但这种作用又迥异于已知的任何相互作用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它拥有一个极其缓慢的内在周期,暗示其源头可能涉及宏观或宇观尺度的物理过程;它的能量释放方式(平滑缓变)更像是一种“态”的转变,而非粒子的产生或湮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灵飞经:中微子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