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佳木斯的第二天,楚凡决定去触摸这座城市另一条重要的脉搏——工业。他听闻 佳木斯电机厂 是曾经的“国之大器”,在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乘车来到电机厂所在的区域,虽然无法进入厂区核心,但那片规模宏大的、带着苏式风格的红砖厂房群,以及厂区门口那块饱经风霜的厂牌,都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力量。
空气中似乎还隐约残留着绝缘漆和金属加工的味道。他看到上下班的工人们穿着深色的工装,表情沉稳,步履踏实。这与他在鹤岗感受到的收缩氛围不同,这里依然保持着一种 传统重工业的沉稳节奏和社区凝聚力 。工厂,不仅仅是生产单位,更是几代工人家庭的生活中心和情感依托。楚凡在厂区外的“工人文化宫”前站了一会儿,想象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灯火通明、歌声嘹亮的年代。
离开电机厂区域,楚凡的探索转向了更细微的市井。他没有去知名的餐馆,而是钻进了一片老居民区,寻找那种最地道的、存在于街角巷陌的 “东北大冷面” 馆子。
果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找到了一家店面狭小、仅能容纳五六张桌子的小店。老板娘是一位爽利的朝鲜族阿妈妮,正手脚麻利地调配着冷面汤。楚凡点了一碗现压冷面。
当那碗面端上来时,他立刻感受到了不同。汤色清亮,却酸甜凛冽,带着苹果或梨子发酵出的天然果香;荞麦面现压现煮,极其筋道爽滑;配菜除了常规的牛肉、鸡蛋、辣白菜,还多了几片脆爽的东北泡菜和一只酱鹌鹑蛋。他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拿起剪刀将长面剪断,然后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冰凉的汤汁瞬间激活了所有味蕾,那种极致的清爽与酸爽,与外面干冷的天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带来一种奇特的、令人振奋的满足感。
这碗藏在深巷的冷面,其味道的层次与用心,远超许多知名店铺。它代表着一种 扎根于民间的、未被过度商业化的本真滋味 ,是佳木斯这座城市市井生活的味觉灵魂之一。
下午,他再次漫步到 沿江公园 ,这次他走得更远,到了 知青广场 。广场上矗立着纪念当年数十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开发三江平原的雕塑群。年轻的男女们肩扛锄头,意气风发,目光望向远方肥沃而荒凉的原野。
站在雕塑下,楚凡仿佛能听到那个火红年代的口号与歌声。从“东北小延安”的革命后方,到知青屯垦戍边的火热战场,佳木斯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关于理想、青春与奉献的国家记忆。这段历史,与电机厂的工业脉搏、松花江的奔流不息,共同构成了佳木斯深沉而复杂的城市性格。
傍晚,他在一家老字号的 熏肉大饼 店解决了晚餐。饼皮酥脆,熏肉咸香,搭配葱丝面酱,是另一种扎实而满足的东北风味。
回到旅馆,楚凡的脑海里交织着电机厂的红色砖墙、朝鲜族阿妈妮麻利的动作、知青雕塑昂扬的姿态以及松花江不绝的流水声。
他翻开笔记本,继续记录:
“佳木斯的第二天,我从宏大的工业叙事,走进了微小的市井滋味,连接它们的,是贯穿这座城市历史的奉献精神。
电机厂的沉稳,是共和国长子的坚实臂膀;深巷冷面的极致,是民间生活智慧的璀璨结晶;知青广场的塑像,是一代青春的理想丰碑。
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建设’和‘开拓’相关。无论是建设国家工业,还是开拓北大荒,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营一份美味的坚持。
佳木斯,你让我看到,东北的贡献,不仅在于资源,更在于人,在于那种融入了血脉的、坚韧不拔的开拓者精神。
明天,我将走向三江平原的深处,去感受那片由汗水浇灌出的‘北大仓’的浩瀚。”
合上笔记本,窗外松花江的汽笛声隐约可闻。楚凡感到,自己对“东北”的理解,因为佳木斯这一站,而更加具体和深刻。他的行囊里,又装入了一份关于工业记忆、青春史诗与市井智慧的厚重篇章。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徒步记录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