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入西部“高原生态治理”试点据点时,林野被一片辽阔却萧瑟的景象震撼——曾经的碧绿草场变成了斑驳的黄褐色,裸露的土壤在风中卷起沙尘,远处的雪山冰川边缘出现了明显的消融痕迹,融水在山脚下汇成浑浊的溪流,冲刷着稀疏的草甸;牧民的帐篷零星散布在草场边缘,几只瘦弱的牛羊低着头,在干枯的草丛中艰难寻找食物,与远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宣传画形成刺眼对比。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生态负责人格桑快步迎上来,他穿着藏蓝色的传统牧装,黝黑的脸上满是愁容,手里拿着一份《草场退化报告》,图表上的“草场覆盖率”曲线逐年下降,“我们世代靠放牧为生,可这几年草场退化得厉害,以前一亩地能养5只羊,现在养1只都费劲;去年冬天又遇上雪灾,冻死了一半的牛羊;更揪心的是,山上的冰川一年比一年小,要是没了融水,连人喝的水都成问题。”
跟着格桑走进牧民帐篷,林野才看清高原治理的核心困境——帐篷里的铁炉上,煮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酥油茶,格桑的妻子正将少量青稞面分成几份,分给孩子们;帐篷外的围栏里,几只牛羊瘦得皮包骨头,眼神里满是疲惫;临时搭建的水文监测点,只有一根插入溪流的竹竿,靠人工记录水位变化,数据误差极大;最关键的是,牧民们缺乏科学放牧意识,仍沿用“随水草而居”的传统方式,过度啃食导致草场难以恢复,部分牧民甚至为了增加收入,偷偷扩大养殖规模。
“我们要走‘智慧牧业+生态修复+民生保障’的协同之路,让高原既‘绿起来’,又让牧民‘富起来’。”林野指着退化的草场,“第一步搭建‘智慧牧业管理系统’,科学控制放牧规模与范围,保护草场;第二步开展‘冰川与草场修复工程’,减缓冰川消融,恢复植被;第三步拓宽牧民增收渠道,让大家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能有稳定收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
老吴立刻拿出治理方案:“我们从东部科技据点调运‘智能电子耳标’,给每只牛羊佩戴,耳标内置GPS定位和活动量传感器,牧民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牛羊位置、实时监测放牧范围,一旦超出设定的‘禁牧区’或‘休牧区’,立即发出预警;在冰川脚下建设‘智能监测站’,安装雷达测厚仪和红外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冰川厚度变化与消融速度,数据同步传输到联盟生态数据库,为治理提供依据;同时在退化草场铺设‘生态草方格’,种植耐寒的披碱草、紫花苜蓿,搭配人工降雨设备,加快草场恢复速度。”
苏晓则聚焦“高原健康与民生服务”:“我来建设‘高原生态健康站’,配备高原病急救设备、供氧系统和兽医站,既为牧民提供健康保障,又能为牛羊接种疫苗、治疗疾病;同时编写《科学放牧与生态保护手册》,用藏汉双语讲解‘为什么要休牧’‘如何防治草场退化’,还会组织‘牧民夜校’,邀请专家现场教学,让大家掌握科学放牧技术;另外,我们会对接联盟电商平台,帮助牧民销售牦牛肉、酥油茶等特色产品,减少对放牧数量的依赖。”
阿凯的任务是搭建配套设施与增收平台:“我们在草场核心区建设‘智慧放牧围栏’,通过电子感应控制围栏开关,实现‘定时放牧’‘分区轮牧’,避免草场过度啃食;在据点内建设‘高原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开发‘雪山草原观光’‘牧民生活体验’等旅游项目,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同时为牧民提供餐饮、住宿等增收机会;再搭建‘冷链仓储中心’,解决牛羊肉储存难题,让牧民不用再为‘卖不出去’而发愁,放心减少养殖规模。”
当天下午,治理与建设工作就在高原上启动。阿凯带着工人安装智能围栏,当第一组围栏成功实现“定时开启”,牧民们看着牛羊有序进入指定牧区,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林野和格桑一起给牛羊佩戴电子耳标,当格桑在手机上看到自家牛羊的实时位置时,激动地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牛羊走丢,也不用怕不小心进了休牧区了!”;苏晓的健康站里,牧民们正排队测量血压,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忙着给牛羊接种疫苗,帐篷外传来阵阵欢笑声。
接下来的日子,高原渐渐恢复“草绿天蓝”的生机——智慧放牧系统让草场休牧期内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0%,曾经裸露的土地重新长出了嫩绿的青草;冰川监测站的数据显示,通过人工干预,冰川消融速度减缓了15%,山脚下的溪流重新变得清澈;牧民们通过电商平台卖出了第一批牦牛肉,收入比往年增加了20%,格桑家甚至主动减少了50只羊的养殖规模,“现在靠旅游和电商就能赚钱,不用再让草场遭罪了”;生态旅游服务中心迎来了第一批游客,大家在草原上骑马、体验挤牛奶,晚上围着篝火听牧民讲述高原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格外温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