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入东部“循环经济”试点据点时,林野先闻到了一股混杂着腐臭的异味——据点边缘的低洼处,堆积着半人高的垃圾山,塑料瓶、破旧金属、腐烂的菜叶混杂在一起,雨水冲刷出的污水在地面汇成黑褐色的溪流,顺着沟壑渗入农田;据点内的街道上,随意丢弃的废弃物随风滚动,有的挂在断墙上,有的卡在树杈间,与远处新建的太阳能路灯形成刺眼的对比。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环保负责人周磊快步迎上来,他穿着印有“垃圾分类”字样的绿色工装,手里拿着一份《废弃物处理报告》,纸页上的数据触目惊心,“我们每月产生近50吨垃圾,可只能填埋处理,不仅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上个月还因为垃圾渗滤液渗入水井,导致村民们集体腹泻;想搞回收,却没有分类设备和加工技术,大部分可利用的资源都跟着垃圾埋进了土里。”
跟着周磊走进据点,林野才看清循环发展的核心困境——临时垃圾填埋场的防渗膜早已破裂,黑色的渗滤液在地表漫流,周边的草木都已枯萎发黄;居民家中的垃圾混装在麻袋里,塑料、厨余、金属不分彼此,清运工只能整车拉走填埋;唯一的废品回收站里,只有一台老旧的压块机,只能处理少量废纸箱,其余的废弃物堆积如山,老鼠在其间穿梭;更严重的是,缺乏环保意识,不少村民觉得“垃圾就是垃圾,没必要分类”,甚至偷偷将垃圾倒在农田边缘。
“我们要走‘分类减量+回收再生+生态循环’的全链条模式,让‘废弃物’变成‘资源’,让‘垃圾围城’变成‘循环共生’。”林野指着垃圾山,“第一步建设‘智能垃圾分类体系’,教会居民分类,用科技手段提高分类准确率;第二步搭建‘废弃物再生加工厂’,将可回收物加工成原材料,供应联盟产业;第三步打造‘有机循环链’,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料,反哺农业,实现‘垃圾-资源-产品’的闭环。”
老吴立刻拿出循环系统方案:“我们从东部工业据点调运‘AI智能垃圾分类站’,配备图像识别摄像头和自动分拣装置,居民投放垃圾时,设备能自动识别类别,引导正确投放,分拣准确率可达95%以上;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厂’,分设塑料再生车间、金属熔炼车间和废纸处理车间,塑料瓶可加工成再生颗粒,废金属能熔炼成建筑用的钢筋,废纸打成纸浆重新造纸;同时在填埋场铺设新型高密度防渗膜,加装渗滤液收集系统,将污水导入处理站净化,达标后再用于灌溉。”
苏晓则聚焦“循环健康与环保科普”:“我来建设‘环保健康服务站’,配备水质检测仪、空气监测设备和消毒用品,定期检测填埋场周边的水土质量,防止污染引发疾病;同时编写《垃圾分类与健康手册》,用漫画形式讲解垃圾混装的危害、分类后的好处,还会组织‘环保宣讲队’,走进社区和学校,手把手教居民分类;另外,在垃圾山周边种植‘生态修复林’,选择吸附能力强的侧柏、构树,逐步净化土壤和空气。”
阿凯的任务是搭建有机循环设施与宣传阵地:“我们建设‘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站’,采用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每天可处理5吨厨余,产出2吨有机肥,直接供应周边农田;在据点主干道设置‘循环科普长廊’,用透明展柜展示‘垃圾变资源’的过程——从塑料瓶到再生颗粒,从厨余垃圾到有机肥,让居民直观看到分类的价值;再给每户发放‘分类垃圾桶’和积分卡,正确分类可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提高参与积极性。”
当天下午,建设与推广工作就在据点内启动。阿凯带着工人安装智能垃圾分类站,当设备调试完成,摄像头准确识别出第一个塑料瓶并引导投放时,围观的居民们发出阵阵惊叹;林野和周磊一起勘察再生加工厂选址,用石灰在空地上画出车间轮廓,周磊激动地说:“以后这些垃圾再也不用埋了,还能变成钱,村民们肯定愿意分类!”;苏晓的健康站里,水质检测仪正在检测水井水样,她耐心地向村民解释:“只要垃圾分好类,渗滤液就不会污染水源,大家就能喝上干净水了。”
接下来的日子,据点渐渐焕发出“循环生机”——智能垃圾分类站成了据点的“新地标”,居民们每天排队投放垃圾,积分兑换处常常排起长队,孩子们还会主动监督大人分类;再生加工厂首次产出再生塑料颗粒,当天就被东部工业据点的玩具厂订购,第一批用再生材料制作的玩具运回据点时,孩子们争相挑选,眼里满是自豪;厨余垃圾处理站产出的有机肥施入农田后,原本枯萎的蔬菜重新焕发生机,产量比之前提高了20%;垃圾山的防渗膜和渗滤液收集系统安装完成,周边的土壤检测数据逐步好转,枯萎的草木开始冒出新芽。
“以前觉得分类麻烦,现在才知道,我扔的塑料瓶能变成孩子的玩具,剩菜剩饭能让庄稼长得更好!”村民张阿姨拿着刚兑换的洗衣粉,笑着对苏晓说,“现在我家孩子都成了‘分类小老师’,每天监督我把垃圾分好类,家里都干净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