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进中部“文明遗产修复”据点时,林野被一片斑驳的历史印记震撼——断壁残垣在阳光下静静矗立,风化的砖石上还残留着旧世界的雕刻纹路,部分墙体因雨水冲刷出现巨大裂缝,仿佛随时会坍塌;遗址广场上,几尊残缺的石像歪斜地躺在地上,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土,只有基座上模糊的铭文,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临时修复棚里,工作人员正用简单的工具清理文物,却因缺乏专业设备,只能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擦拭,进展缓慢。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修复负责人陈砚快步迎上来,他穿着沾满尘土的工作服,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遗址修复日志》,封面上的字迹已有些褪色,“这些遗址是旧世界文明的活化石,可近几年风化速度越来越快,去年一场暴雨就冲垮了南侧的城墙;我们采集的文物碎片堆积如山,却因没有数字化记录,很多都无法拼接复原,再这样下去,这些珍贵的文明记忆就要彻底消失了。”
跟着陈砚走进遗址核心区,林野才看清文脉守护的现实困境——主殿的穹顶已缺失三分之一,阳光从缺口直射而入,在地面投下不规则的光斑;墙壁上的壁画因潮湿发霉,色彩剥落严重,原本鲜艳的人物图案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文物储存室里,破碎的陶片、青铜器随意堆放在木箱中,没有分类标签,更没有防潮防腐处理,部分金属文物已开始生锈;修复人员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石灰、水泥,不仅与遗址原有材质不兼容,还对文物造成了二次伤害。
“我们要走‘科技赋能+活态传承’的修复之路,让文明遗产不仅‘存下来’,更能‘活起来’。”林野指着破损的穹顶,“第一步搭建‘数字遗产库’,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记录遗址建筑、文物的每一处细节,实现永久保存;第二步采用‘可逆性修复’技术,使用与原始材质兼容的纳米材料,对建筑、文物进行加固修复,避免二次伤害;第三步打造‘遗址活态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AR互动等方式,让游客‘穿越’回旧世界,感受文明的魅力。”
老吴立刻拿出修复技术方案:“我们用东部工业据点生产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遗址进行全方位扫描,精度可达0.1毫米,扫描数据将构建出完整的数字模型,即使未来实体遗址受损,也能通过数字模型进行复原;修复材料采用联盟研发的纳米硅基材料,这种材料与古代砖石、陶土兼容性强,且具有可逆性,未来若有更先进的修复技术,可随时去除;同时在遗址关键位置安装温湿度、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变化,避免自然或人为破坏。”
苏晓则聚焦“修复人员健康与遗址生态保护”:“我来建设‘遗产修复健康站’,配备防尘口罩、防晒用品和骨关节保护设备,为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修复人员提供健康保障;同时编写‘遗址修复安全手册’,教大家如何在清理文物时避免吸入粉尘、如何应对蛇虫咬伤等突发状况;还会在遗址周边种植‘文脉伴生植物’,选择与遗址历史时期相符的品种,既美化环境,又能调节局部气候,减缓遗址风化。”
阿凯的任务是搭建“数字遗产库”与活态展示设施:“我们在修复棚旁建设‘数字修复中心’,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和3D打印设备,修复人员可通过数字模型模拟拼接文物碎片,再用3D打印技术制作缺失部件的复制品,避免直接触碰文物原件;在遗址核心区安装全息投影设备,游客佩戴AR眼镜,就能看到穹顶完整时的模样、壁画原始的色彩,甚至能与虚拟的古人‘互动’,听他们讲述遗址的历史故事;再搭建‘文物科普长廊’,用透明展柜展示修复后的文物,搭配数字屏播放修复过程,让游客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当天下午,修复与建设工作就在遗址中启动。阿凯带着技术人员架设激光扫描仪,当扫描仪的光束在断壁上缓缓移动,屏幕上逐渐显现出建筑的数字轮廓时,修复人员们纷纷围过来观看,眼里满是惊叹;林野和陈砚一起测试纳米修复材料,当这种透明的液体涂抹在风化的砖石上,原本松散的表面变得坚固,却丝毫没有改变砖石的原始外观,陈砚激动地说:“这种材料太神奇了,既保护了文物,又不破坏它的历史质感!”;苏晓的健康站里,修复人员正排队领取防尘口罩和护膝,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文明遗产渐渐迎来“新生”——数字遗产库成功收录了遗址的1200余处细节数据,包括300多件文物碎片的三维模型,其中一件破碎的陶俑,通过数字模拟拼接,终于恢复了完整的形态;主殿的穹顶用纳米材料加固后,成功抵御了一场暴雨的冲击,没有出现新的裂缝;全息投影设备调试完成后,第一批游客佩戴AR眼镜走进遗址,当看到虚拟的古人在殿内举行仪式的场景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惊叹,不少人感动得红了眼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