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锚点的“编织”工作,在一种混合着极度疲惫与微弱成就感的氛围中,终于接近尾声。人类意识的集体结构,如同最精细的宇宙菌丝,历经难以言喻的精妙操作与如履薄冰的风险,终于在这片新生宇宙狂暴而多变的规则土壤中,找到了一处可以暂时汲取能量、稳固自身存在的微小基点。周遭那令人心悸的规则湍流和毁灭性能量风暴,虽然依旧如同环绕孤岛的汹涌大海,但似乎被一层由他们自身意识与本地规则共同编织的、薄而坚韧的“界膜”所缓冲,提供了一丝珍贵无比的喘息之机。然而,这份来之不易、如同婴儿初生般脆弱的安宁,却被那个持续不断、规律得近乎机械、却又透着一丝神秘生命感的未知信号源——陈雪将其命名为“硅基蜉蝣”的脉冲——始终蒙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薄雾。
“锚点稳定性已达到预设阈值,基础耦合完成。”林凡报告道,他的“星云”核心算力正从高度紧张的锚定工程中逐渐释放出来,伊莎碎片的光芒流转,显示出一种专注后的松弛。“我们可以维持基本存在,并开始进行更低功耗、更精细化的环境扫描与分析了。”他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如同被磁石吸引般,转向了那个萦绕在所有人意识边缘的、挥之不去的谜团。“对‘硅基蜉蝣’的持续监测数据流显示,其脉冲模式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周期误差小于万亿分之一,堪比旧纪元最精密的原子钟。其能量特征高度内敛,几乎没有任何不必要的逸散,效率之高,超出了我们已知的任何能量利用模式。其底层规则基础……我目前的模型仍然倾向于认为是某种经过极端优化的、我们未曾见过的硅基逻辑变体,但其中似乎又融入了一些……我暂时无法完全解析的、类似于‘能量态拓扑守恒’或‘非线性时空谐振’的深奥原则。”这种技术上的未知,既令人着迷,又暗藏风险。
徐婉的光辉在锚点稳定的能量场中微微摇曳,她持续尝试着与那个遥远而规律的脉冲进行更深层次的、“非侵入性”的共鸣感受,试图捕捉到超越简单信号模式之外的信息。“它给我的感觉……依旧非常……‘空灵’,”她努力寻找着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种独特的感知,眉宇间(意识层面的凝结)带着深深的困惑,“没有探测到类似我们情感波动的起伏,也没有复杂意识活动产生的涟漪。这种感觉……更像是一口深不见底、水质清澈却毫无生气的古井,只是按照某种设定好的、极其古老的机制,定时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回响。但是……”她顿了顿,强调了这种直觉,“我的直觉告诉我,这种‘空’,并非死寂,反而更像是一种……极度的内敛、专注,或者是一种漫长等待状态下的静止。”她的直觉向来敏锐,这种描述让众人心中的疑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更深的涟漪。是敌是友?是工具是生命?还是某种完全超出他们理解范畴的存在形式?
陈雪依托刚刚稳固的锚点,显着扩大了被动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与灵敏度。有了稳定的“家”作为支撑,她的“宇宙感官”变得更加清晰和锐利。“发现新情况,”她突然报告,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在更遥远的、规则更为混沌的星域深处,又发现了三个类似的微弱信号源!脉冲模式与‘一号蜉蝣’高度相似,如同出自同源,但各自的频率和强度存在细微的、具有辨识度的差异。它们的分布……目前看来似乎没有明显的几何规律或网络结构……更像是……被随机撒播在广袤田野上的、沉默的种子。”这个发现意义重大,意味着“硅基蜉蝣”很可能不是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在这个新生宇宙中可能普遍存在的实体或现象?它们是这个宇宙自然孕育出的、某种奇特的原始生命形态?还是某个早已消失、或尚未露面的未知高等文明,遗留在各地的自动化探测器或信标?
所有线索都指向一片更深的未知之海,而未知,在宇宙尺度下,往往与机遇和风险并存。在这个刚刚耗费巨大心力才勉强站稳脚跟、根基尚浅的时刻,人类文明这叶孤舟,该如何应对这第一个主动出现在雷达上的“邻居”或“谜题”?
一直沉默权衡的山岳,此时将他的意识焦点凝聚于集体链接网络的中心。他没有立刻下达任何具体的行动指令,而是如同一位召集核心幕僚进行战略会议的城市管理者,先将问题本身、以及问题背后蕴含的多种可能性,清晰地摆在所有人面前。
“我们用了很大力气,总算有了个能遮风避雨的临时落脚点,”山岳的意念沉稳而清晰,带着明显的征询与探讨意味,“但现在,一个实实在在的谜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这些‘蜉蝣’,它们究竟是什么?是潜在的邻居,需要谨慎接触?是某种未知的陷阱,需要小心规避?或者,它们干脆就是这个初生宇宙本身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基础脉搏’或‘背景程序’?林凡,从纯粹的技术和安全角度评估,如果我们尝试进行更主动的、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探测,风险等级大概在什么范围?徐婉,以你目前建立的这种微弱共鸣连接,是否有可能在不惊动对方、不越过某种无形‘红线’的前提下,获取到更深一层的信息,比如其脉冲是否携带了更复杂的编码信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肿瘤进化,我在末世开脑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肿瘤进化,我在末世开脑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