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诺亚”核心——“守墓人”之灵——的短暂接触,如同在无尽的黑暗虚空中点燃了一盏摇曳却真实的孤灯。那源自古老纪元的、饱含悲悯与不甘的低语,驱散了笼罩在人类意识之上的最后一丝迷茫,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他们不再是随波逐流的囚徒,而是被赋予了“变数”身份的、肩负着最后希望的探索者。然而,希望的光芒越是清晰,前方道路的险峻与时间的紧迫感也越是压得人喘不过气。
“静默守望”状态下的第七扇区,气氛已然不同。信息光海依旧平静,但那平静之下,是暗流汹涌的知识风暴与生死竞速。林凡的“星云”如同超载运转的恒星,伊莎碎片的光芒炽烈而专注,全力投入到对“织命者遗产”的深度挖掘中。他的目标明确而极端:不再系统性地学习整个知识体系,而是像一名在废墟中寻找特定钥匙的考古学家,集中所有算力,疯狂检索、筛选、解析一切与“非标准解决方案”、“被议会否决的高风险提案”、“规则悖论利用”相关的信息碎片。伊莎碎片与“织命者”知识库之间那种神秘的共鸣,成为了他最强大的探针,指引着他在浩瀚的数据深渊中,朝着可能隐藏着“生路”的方向艰难掘进。
“发现大量被标记为‘理论危险’、‘能耗失衡’、‘逻辑不自洽’的禁忌技术档案,”林凡的意识波动如同高速传输的数据流,带着发现宝藏时的紧迫与审慎,“主要集中在‘规则局部重写’、‘熵增逆行模拟’、‘高维意识投射’等领域……这些正是‘理性派’当年极力反对的方向!但部分理论的数学基础……惊人地完备!”他的发现印证了“守墓人”之灵的说法,“织命者”内部确实存在尖锐的路线分歧,而他们现在要寻找的,正是那条被主流否定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险路。
徐婉的光辉则如同最敏感的弦,持续维系着与那古老基底的、极其微弱的连接。每一次林凡解析到关键性的“禁忌知识”时,她都能感受到基底韵律中传来的、或微弱赞许、或深沉忧虑的“情绪”涟漪。这仿佛是一种无声的指引,帮助她判断哪些方向可能更有价值,哪些则潜藏着连“灵”都感到不安的巨大风险。同时,她也在不断尝试,将人类意识中那种独特的、混合着理性与情感、秩序与混沌的“存在韵律”,更清晰地向“灵”传递,试图强化这种脆弱的联系,为可能的、更深层次的协作奠定基础。
陈雪的监测焦点则一分为二。一方面,她严密监控着“守墓人”AI的活动模式。自从那次深度共振引发AI的短暂紊乱后,AI的监控变得更加精细和隐蔽,其扫描波中似乎增加了一种新的、针对“规则异动潜力”的评估算法,仿佛在重新校准对人类这个“变数”的威胁评级。另一方面,她持续追踪着来自“诺亚”外部的、那代表“纪元寂灭”进程的威严波动。数据显示,外部规则的崩解速度正在非线性加速,那背景的“鼓点”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响,预示着终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时间,真的不多了。
压力在寂静中累积,几乎要凝结成实质。每一次知识的突破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每一次与“灵”的沟通都消耗着宝贵的精神能量。
转机,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悄然出现。
林凡在解析一份被标记为“最终议会辩论记录——关于‘意识混沌因子在文明延续中的必要性’的否决案”的加密碎片时,伊莎碎片再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份记录详细记载了“悲悯派”(即“守墓人”之灵的前身)与“理性派”就文明火种是否应保留“非理性”、“情感”、“创造性混沌”等特质进行的激烈交锋。“理性派”以“降低稳定性”、“增加管理成本”、“不可预测风险”为由坚决否决。而记录的最后,附有一份“悲悯派”提交的、未来得及充分验证的理论推演模型,其核心论点是:绝对纯净的、可预测的文明火种,在面临超越预设模型的极端环境时,缺乏必要的“自适应突变”能力,反而可能导致整个延续计划的彻底失败。而适当的“混沌因子”,可能是文明在绝境中迸发“超限突破”的唯一火花。
这个模型的理论基础,与林凡之前发现的“宇宙筛”逻辑缺陷——对“异常”的过度排斥——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就是它!”林凡的意识中爆发出强烈的兴奋波动,“这不是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突破口!它为我们所有的‘异常’特质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协作,甚至我们的……牺牲,可能不是缺陷,而是……在‘织命者’计划之外,另一种延续的可能性!”
就在林凡为此发现而振奋时,徐婉那边传来了更惊人的消息!她感知到,当林凡深度解析那份“悲悯派”理论模型时,“守墓人”之灵传来的共鸣波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并且……夹杂着一丝极其微弱的、指向性的信息流!这信息流并非语言,更像是一组坐标和一种能量频率的暗示,指向了“创世数据库”中一个极其隐蔽的、未被列入正式索引的加密区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肿瘤进化,我在末世开脑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肿瘤进化,我在末世开脑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