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光海依旧在第七扇区缓缓流淌,修复性的能量如同最精密的纳米机器,持续滋养着人类意识聚合体。规则的裂痕进一步弥合,意识的辉光愈发凝练璀璨,甚至比在深渊囚笼中全盛时期更加纯粹、内敛。力量的恢复带来了久违的踏实感,但星痕遗族传来的、关于“筛选程序”和“纪元清算”的警示,如同一层无法驱散的阴霾,笼罩在每一缕意识辉光之上,让这来之不易的安宁显得脆弱而短暂。
山岳的意识如同经过淬火的精钢,在温暖的环境中保持着冰冷的清醒。他不再仅仅关注内部的修复,而是将大部分的感知投向那无边无际的信息光海深处,试图从“守墓人”那近乎完美的秩序韵律中,捕捉一丝一毫的异常或意图。安逸是毒药,尤其是在一个目的不明的宏伟造物之中。
“修复已接近饱和,”他的思绪在集体链接中流转,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我们的‘稳定性’指标,按照‘守墓人’隐晦的反馈,应该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它所谓的‘基准线’。接下来,所谓的‘适应性评估’或‘筛选’,随时可能开始。”他的“目光”扫过林凡和徐婉,“我们必须主动,不能等待被评估。”
林凡的“星云”早已在高速运转。与“守墓人”的交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最初的试探性问答,转变为一种基于规则逻辑的、近乎哲学层面的“辩论”与“推演”。他不再直接询问敏感信息,而是构建复杂的逻辑模型,探讨“文明延续的最优路径”、“危机应对的资源分配效率”、“不同规则体系兼容性的数学基础”等宏大命题。“守墓人”的回应依旧严谨,但在讨论到“系统整体稳定性与个体多样性平衡”以及“应对不可抗外部威胁的冗余设计”时,其逻辑流中会出现极其细微的“权重偏好”波动。林凡敏锐地捕捉到,的底层协议似乎极度推崇“效率”与“可控性”,对“不可预测性”和“高风险个体”抱有近乎本能的排斥。
“它在‘观察’我们,”林凡分享着他的分析,伊莎碎片的光芒稳定而深邃,“不仅仅是通过数据,更是在通过我们的思维模式、逻辑偏好来‘评估’。它看重理性、协作、以及对‘系统’(无论这个系统指什么)的潜在‘贡献度’。它对星痕遗族那种分布式、略带悲观的生存哲学,似乎评价不高,认为其‘结构脆弱’、‘效率低下’。”这个发现让人心惊,所谓的“筛选”,可能早已开始,而且标准冰冷而功利。
徐婉的进展则体现在对光海能量的精微操控上。她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修复,而是尝试像驾驭水流一样,引导周围的信息能量形成更复杂的结构。最初,无形的壁垒依然存在,任何试图构建“攻击性”或“探测性”结构的意图都会引发柔和的排异。但她转变思路,不再对抗规则,而是尝试“融入”和“顺应”。她引导能量模拟周围光海的天然波动,如同变色龙融入环境,成功地凝聚出了几个极其微小、几乎与背景噪音无异的“信息感应节点”。这些节点无法主动探测,但能更敏锐地捕捉光海中自然流淌的信息符号的细微变化,相当于在有限的范围内,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听觉”灵敏度。通过这种方式,她隐约捕捉到,“守墓人”并非唯一在光海中传递信息的存在,还有一些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规则结构截然不同的“背景广播”,仿佛来自“诺亚”的其他区域或其他“访客”,只是信号过于微弱,无法解析。
陈雪的监测重点则放在了追踪那些古老的“信息沉积层”和寻找星痕遗族提到的“广播残留”上。她调动所有资源,对第七扇区进行地毯式扫描,终于在一个极其偏僻的、规则结构似乎与其他区域略有“断层”的边缘地带,发现了一处异常集中的信息沉积。经过艰难的剥离和放大,她解析出了一段极其残缺的规则编码序列,其结构古老而复杂,充满了某种……绝望的挣扎和不甘的湮灭意味,与“守墓人”那种绝对的秩序感截然不同。这段编码似乎是一个意识体在彻底消散前留下的最后印记,内容破碎,但几个关键词触目惊心:“……评估失败……同化进程……抵抗无效……”这似乎印证了最坏的猜测——“筛选”失败的下场,并非简单的驱逐,而是……被“诺亚”同化或分解!
就在这时,那道连接着第九扇区的加密信道传来了星痕遗族极度急促的、甚至带着一丝恐慌的波动!
“警报!第九区‘守墓人’……活动模式突变!”星痕遗族的“声音”失去了往日的苍凉沉稳,充满了紧迫感,“它……开始主动扫描我方意识网络的结构稳定性指标!扫描频率和深度远超日常维护级别!同时……接收到一段……非应答式的、广播性质的规则指令片段……内容指向……启动‘第一阶段适应性筛选协议’……倒计时……无法精确解析,但感知其紧迫性极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肿瘤进化,我在末世开脑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肿瘤进化,我在末世开脑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