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赖在九月的郑州不肯走,傍晚的风裹着暑气,吹得“明远楼”门口的遮阳布轻轻晃。
布帘上绣的“明”字沾了点油烟,却依旧透着股踏实劲儿——这馆子是李明远爷爷传下来的,藏在老城区,青砖灰瓦围着,门口摆着两盆养得精神的绿萝,里头七八张木桌,常年坐满了熟客。
李明远正给临窗那一桌的客人倒茶,是老主顾刘大爷和他的外地朋友。
茶壶是爷爷留下的紫砂壶,壶嘴包浆温润,他手腕轻轻一扬,琥珀色的信阳毛尖就顺着壶嘴流进白瓷杯,不洒一滴。
“慢用啊刘大爷,您点的套四宝还得等会儿,得把鸡、鸭、鸽、鹌鹑一层层码匀了,急不得。”他笑着说,声音带着年轻人少有的沉稳。
刘大爷刚要应声,墙角那台老式收音机突然“滋啦”响了两声,随后主持人清亮的声音就盖过了馆子里的碗筷碰撞声:“各位听众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插播一条河南文旅新政快讯。今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挖掘中原饮食文化内涵,推动豫菜振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原饮食文化名片……”
“哐当”一声轻响,李明远手里的紫砂壶顿在了半空,滚烫的茶水顺着杯沿溢出来,烫得他手指一缩,才猛地回过神。
他没顾上擦手上的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台收音机——外壳都有些掉漆的收音机,此刻像个传递密令的信使,把“豫菜振兴”四个字,清清楚楚送进了他心里。
刘大爷也停下了手里的筷子,手里还夹着半块炸八块,油星子滴在骨碟里都没察觉。
“嘿!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他一拍大腿,声音都拔高了些,引得邻桌客人纷纷侧目,“豫菜早就该火了!我跟你们说,以前宫里都爱吃豫菜!当年光绪爷爱吃的‘糖醋软熘鱼焙面’,还有慈禧太后钟爱的‘扒广肚’,全是咱豫菜的招牌!就是这些年,没人好好推,反倒让川菜、粤菜抢了风头。”
刘大爷的外地朋友也放下了筷子,好奇地问:“原来豫菜这么有来头?我之前来河南,就知道胡辣汤、烩面,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宫廷菜。”
“那可不!”张刘越说越起劲,“咱豫菜讲究‘五味调和,质味适中’,不像川菜那么辣,也不像粤菜那么清淡,老少都能接受。就说这李家小馆的套四宝,看着是一只鸡,里头裹着鸭,鸭里头裹着鸽,鸽里头裹着鹌鹑,每一层的馅料都不一样,炖出来的汤鲜得能掉眉毛,这手艺,别处可吃不着!”
李明远站在一旁,手里还攥着那把紫砂壶,听着客人的议论,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他想起爷爷还在的时候,常坐在馆子里的老藤椅上,拿着菜谱跟他说豫菜的过往:“远儿啊,咱豫菜不是没名气,是没赶上好时候。以前郑州是铁路枢纽,南来北往的人都在这儿吃饭,豫菜馆子遍地都是,后来外头的菜进来了,咱这老手艺没人学,馆子也倒了不少。你得把这馆子守好,把豫菜的手艺传下去。”
那时候他才20出头,刚从厨师学校毕业,满心都是想把馆子的生意做好,却没太懂爷爷说的“传下去”到底有多沉。
这些年,他守着“明远楼”,不敢偷工减料,套四宝的馅料必须用当天现杀的禽肉,扒广肚得用干广肚泡发三天,绝不用现成的速冻货;胡辣汤的料包得自己磨,十三香的配比是爷爷传的秘方,连烩面的面片都得自己和,醒面的时间差一分钟都不行。
可就算这样,生意也只能算中等。年轻人更爱去巷口新开的网红川菜馆,说豫菜“没特点”“太家常”;外地游客来郑州,大多直奔二七塔附近的小吃街,很少有人能拐进这条老巷子,尝一尝正宗的豫菜。有好几次,他看着馆子里空荡荡的桌子,都忍不住琢磨:难道豫菜真的要被人忘了?
收音机里的新闻还在继续,主持人细细解读新政:“为推动豫菜振兴,我省将建立豫菜名师名店评选机制,扶持一批传统豫菜馆转型升级,同时联合文旅景区推出‘豫菜美食线路’,让游客在游中原美景的同时,品中原美食……”
李明远的心里突然一动,像被什么东西点亮了。
他匆匆跟张叔打了个招呼:“刘大爷,您先跟朋友聊着,我去查点东西。”说着就掏出手机,手指因为有些激动而微微发颤,点开搜索栏,输入“河南文旅新政 豫菜振兴”。
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也映着他眼里的微光——那光是惊喜,是疑惑,更是一种久违的期待,像在黑暗里摸索了好久,突然寻到了一点火星。
搜索结果一下子跳了出来,省文旅厅的官网、河南日报的报道、本地媒体的解读,一条条都写得明明白白:不仅要评名师名店,还有专项扶持资金,甚至要把豫菜和景区绑定,让豫菜跟着河南的文旅资源一起走出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豫菜春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