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元年(1488年),唐寅十七岁了。昔日酒肆中蹲地画马的稚童,已长成一位风神俊朗、才名远播的少年郎。他的婚事,自然也提上了日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他迎娶了当地名士徐廷瑞的次女。这是一门颇受瞩目的婚事,徐氏乃书香门第,与唐家虽一商一文,却也门当户对。
新婚之夜,唐家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前院的喧嚣与酒气,是唐寅自幼熟悉的味道,而后院新房内,红烛高照,却是一片静谧的馨香。新娘徐氏,果真如传闻中那般温柔娴静,眉目如画,带着大家闺秀的端庄与一丝初为人妇的羞涩。她悄悄抬眸,打量着这位名满苏州的才子夫君,只见他虽身着大红喜服,眉宇间却并无多少浪荡浮华之气,反而眼神清亮,透着几分与这喜庆氛围格格不入的沉静与思索。
待宾客散尽,已是夜深。唐寅并未急于行那洞房花烛之礼,他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素白的宣纸,目光落在砚台上。徐氏见状,并未流露出任何不满或诧异,只是轻盈地走上前,挽起衣袖,露出皓腕,默默地为他研墨。她动作轻柔,墨锭在砚台上划出均匀的圈,墨香渐渐弥漫开来,与新房内的熏香、红烛的蜡油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而安宁的气息。
唐寅提笔蘸墨,望向烛光下妻子温婉的侧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与创作的冲动。他未曾描绘新婚的旖旎,也未刻画美人的容颜,笔锋流转间,一幅意境高远的《贞寿堂图》渐渐呈现。画作完成后,他在题款中郑重写下:“愿学齐眉孟光意”。这既是借汉代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表达对夫妻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的期许,也是对他与徐氏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他将新婚的喜悦、对婚姻的承诺,全然倾注于笔端,化为了这幅清隽雅致的早期代表作(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徐氏在一旁静静观看,眼中流露出欣赏与理解,她知道,自己嫁的,不仅仅是一个才子,更是一个将生命融入艺术的灵魂。
婚后生活平静而充实。唐寅的才华,需要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高明的指点。经由文徵明的父亲、时任温州知府文林的赏识与引荐,唐寅得以拜入当时吴门画派的宗师——沈周门下。这对唐寅的艺术生涯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沈周时年已逾花甲,德高望重,画艺精湛,且为人宽厚,教学从不固守成法。他深知唐寅天资卓绝,但少年成名易流于浮滑,便更注重引导他领悟画中之“理”与“意”。一日,春和景明,沈周携一众弟子游历虎丘。行至剑池旁,但见古塔耸立,塔影斜映在碧水峭壁之间,虚实相生,意境幽深。
沈周驻足,指着那水中塔影,对弟子们说道:“尔等观此塔影,可有所悟?作画之道,亦当如此。笔下之形,乃其实也;笔外之意,乃其虚也。过于求实,则板滞无神;过于务虚,则空洞无物。须得实中有虚,虚中见实,方得气韵生动之妙。”
众弟子皆凝神思索,唯唐寅闻言,如醍醐灌顶。他只觉得脑海中仿佛有一道灵光闪过,往日临摹古人、师法造化的种种感悟,此刻在老师这朴素而深刻的点拨下,豁然贯通。他当即不顾礼仪,寻了块平坦山石,铺开随身携带的纸墨,对着剑池塔影挥毫泼墨。他笔下的山石,皴擦点染间既有坚实的质感,又仿佛笼罩着一层氤氲的水汽;那剑池之水,波光粼粼,虚实莫测;而古塔之影,在水中摇曳,似真似幻。一幅《虎丘剑池图》竟在片刻间气势初成。
沈周近前细观,只见笔墨纵横,酣畅淋漓,格局新颖,既得自然之真趣,又远超形似之外,充满了灵动与想象的空间。老人捻须良久,眼中满是惊叹与欣慰,最终长叹一声,对左右弟子道:“后生笔墨,已破六如三昧矣!”“六如”源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常被用来形容艺术境界的空灵与超脱。沈周此语,无疑是对唐寅极高的赞誉,认为他已初步领悟了艺术的真谛。
得名师指点,画艺精进,唐寅在苏州文人圈中的名声愈发响亮。他不再是那个需要父亲引荐的少年,而是成为了各类雅集聚会的常客,甚至焦点。在曹凤等人组织的“竹堂寺诗会”上,唐寅狂放不羁的才子形象愈发鲜明。他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才俊结为知交,时常诗酒唱和,挥毫竞艺。
文徵明沉稳敦厚,祝允明潇洒豁达,徐祯卿诗才清妙,而唐寅则以其敏捷的才思、犀利的谈吐和偶尔流露的疏狂最为引人注目。某次诗会,恰值暮春,落英缤纷,众人便以《落花》为题赋诗。文徵明等人或伤春,或感怀,诗句皆含蓄典雅。轮到唐寅,他已有几分醉意,目光扫过阶前飘零的花瓣,又似不经意地掠过在座几位曾科场失意的友人,随即接过笔,不假思索,挥毫而就:
“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奇人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奇人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