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越看越心惊:“将军,这战术要是被楚谍用在战场上,咱们秦军怕是要吃亏。这个‘韩公’,到底是谁?竟有如此厉害的兵法造诣。”
王贲没有说话,继续翻阅竹简。他发现这些竹简分为七卷,分别是《侦察篇》《布阵篇》《攻防篇》《粮草篇》《士气篇》《地形篇》和《奇谋篇》,每一卷都有详细的注解和案例,显然是经过长期实战总结出来的。他翻到最后一卷《奇谋篇》时,手指突然顿住了 —— 竹简的夹层里,似乎藏着什么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将竹简展开,用匕首轻轻挑起夹层的竹片 —— 里面藏着一张小小的绢布,绢布上用墨汁写着两个字,字迹比竹简上的要淡一些,显然是后来加上去的,而且写得十分隐蔽,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垓下。” 王贲轻声念出绢布上的字。
“垓下?” 赵佗愣了一下,“那不是淮北的一个小地方吗?据说地势平坦,没什么特别的,怎么会写在绢布上藏在兵书里?”
王贲的眼神却变得凝重起来。他想起了之前在衡山发现的咸阳布防图,想起了 “祝融使者” 招供的 “刘邦联合六国余党”,再加上这兵书里的 “十面埋伏” 战术和 “垓下” 地名 —— 这绝不是巧合。楚谍们显然是在策划一场大仗,而 “垓下”,很可能就是他们选定的战场,“十面埋伏” 战术,就是为这场仗准备的。
“把兵书收好,小心保管。” 王贲将绢布叠好,放进怀中,“这兵书和‘垓下’地名,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那个‘韩公’,很可能就是刘邦手下的谋士,而这兵书,就是他们用来对抗秦军的利器。”
就在这时,负责警戒的士兵突然喊道:“将军!坟场外围有动静!像是有人在窥探!”
王贲立刻站起身,朝着士兵指的方向望去 —— 只见荒冢外围的树林里,有几个黑影一闪而过,速度极快,显然是楚谍的探子。“追!别让他们跑了!” 他下令道。
秦军士兵们立刻追了上去,可黑影跑得太快,很快就消失在树林深处,只留下几枚掉落的青铜箭头 —— 箭头的制式和地道里黑衣人的弩箭一模一样,显然是同一伙人。
“将军,他们跑了。” 赵佗喘着气回来,“树林里有一条小路,通向庐江县城,怕是早就安排好了退路。”
王贲点点头,他知道,这些探子是来确认据点是否被捣毁的,现在他们跑了,消息很快就会传到刘邦和 “韩公” 那里。“我们也撤。” 他说道,“把这座空坟和地道的痕迹清理干净,别让楚谍知道我们找到了兵书和‘垓下’地名。”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将挖开的泥土填回坟包,再将墓碑推回原位,又用野草和腐叶将坟包周围的痕迹掩盖好,看起来和之前没什么两样。做完这一切,王贲才带着众人,押着楚巫的尸体,朝着庐江县城撤退。
【四: 谍踪余绪】
夕阳西下时,秦军终于回到了庐江县城。郡守府的书房里,王贲将兵书和绢布摊在案上,旁边放着从 “祝融使者” 那里搜出的残图和衡山布防图拓印,几样东西放在一起,楚谍的阴谋脉络渐渐清晰起来。
“将军,从楚巫身上搜出了一块玉佩。” 亲兵走进书房,递上一块青色的玉佩,玉佩上刻着一个 “韩” 字,和棺材里青铜匕首柄上的 “韩” 字一模一样,“仵作检查尸体时,还在他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泥土,经查验,是垓下一带特有的红泥。”
王贲接过玉佩,指尖摩挲着上面的 “韩” 字。楚巫的指甲缝里有垓下的红泥,说明他去过垓下,而兵书里又藏着 “垓下” 地名 —— 这进一步证明,楚谍们不仅在垓下有活动,还把那里当作了重要的据点。
“郡守,庐江到垓下的路线,你熟吗?” 王贲转头问坐在一旁的庐江郡守周苛。周苛是沛县人,后来投靠秦国,任庐江郡守,对淮北一带的地形很熟悉。
周苛连忙点头:“将军,庐江到垓下有两条路,一条走水路,沿濡须水入淮河,再转泗水,大概需要五日;另一条走陆路,经居巢、六安到淮北,大概需要七日。垓下那地方虽然小,但地势平坦,四周有河沟环绕,易守难攻,要是用来打伏击,确实是个好地方。”
王贲的手指在地图上沿着庐江到垓下的路线划过:“楚谍们选在垓下,就是看中了那里的地形,适合用‘十面埋伏’战术。他们先在各地煽动叛乱,吸引秦军的注意力,再暗中将兵力集结到垓下,等我们的主力部队赶到,就用‘十面埋伏’将我们包围。”
赵佗皱紧眉头:“可他们怎么知道我们的主力会去垓下?而且他们的兵力,能和我们的主力抗衡吗?”
“他们不知道,但他们可以引诱我们去。” 王贲沉声道,“比如在垓下附近制造大的叛乱,或者假装把重要的物资藏在那里,让我们不得不派主力去围剿。至于兵力,刘邦联合了齐、燕、赵的余党,再加上楚地的残余势力,总兵力怕是不少。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这兵书里的战术,还有咸阳的布防图 —— 他们很可能想同时在垓下和咸阳动手,里应外合,推翻大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风骨:王翦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