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刚用过膳,贾故正陪沈尚书坐在礼部后堂,看待批的仪制条陈。
忽然,右侍郎快步进来,“尚书大人!”
他拱手道,“翰林院散馆在即,礼部依制该拟调两员来部里做行走,下官拟了人选。”
是有这回事,可这该是尚书决定的。
贾故抬眼,与上首的沈尚书面面相觑。
右侍郎这是摸准了沈尚书好说话,不装了,打算夺权?
二人只对视一瞬,目光分开后,贾故便听沈尚书说,“按例如此,右侍郎挑两个熟知礼仪的,带着他们入部吧。”
贾故看右侍郎心满意足,便觉得自己守护沈尚书主官威严的责任重大。
但他还来不及说点什么,就见外头有小吏进来,急声回话,“大人,青海急报叩响宫门,圣上召内阁和兵部、户部议事了。”
如此要事,贾故与沈尚书、右侍郎慌忙起身,回了各自值房,一边整理仪容,等着宫里宣召,一边派人用自己的关系去打听消息。
贾故在西北多年,官场有亲家许家,钱家,六儿贾珲,女婿武达。
行商的有奶兄弟吴老二和族侄贾琥。
只慢了宫里一步,他也得了青海的消息。
“青海阿图鲁反了!”
反贼阿图鲁趁着国丧无备,胁迫青海其他小部落会盟,自立为青海王,并强迫青海各地收押朝廷派出去的官员。
拒绝结盟,不肯反叛的托克丹津部被连夜袭击,部众溃散。
只得率妻儿及残部逃往西宁,向朝廷求援。
更甚者,黄教大喇嘛亦被煽惑,塔尔寺、郭隆寺僧众披甲持械,率佃户僧俗攻城纵火,抢掠百姓粮草牲畜财物。
贾故只觉背脊生寒,青海地广人稠,寺即是城,僧即是民。
喇嘛一叛,无异于遍地皆兵。
他稳了稳神,礼部素来不管兵事,可一旦大军出讨,祭旗、告庙、犒军、恤亡,样样离不开礼部。
还得给沈尚书提醒一声,早做准备。
但贾故才给沈尚书说了青海反叛四字。
就听宫里来人宣旨,“圣上传尚书、侍郎大人入宫。”
等他们进殿时,内阁几位,连着户部、兵部几位已经在了。
贾故默默的站到沈尚书之后的位置。
只见圣上看着红线自西宁向西,一直划到昆仑脚下的青藏堪舆图说,“青海之事,非一日之患,乃三十年积弊!”
青海之地本吐谷浑旧土,崇佛成俗。
后来前朝时置西宁、河州诸卫,领以番酋,授以国师、禅师之号,使其以夷制夷。
前朝皇权没落的时候,青海被蒙古所占。
到了今朝太祖时期亦是如此。
直至太上皇朝,朝廷恐蒙、藏连为一体,寻得机会挑西藏第巴与蒙古汗不睦,收回青海。
对于其当地势力如何安置问题上,彼时太上皇念边地初定,只封其酋为藩臣,岁加赏赐,未动其根本。
三十年生聚,如今,他们兵肥马壮。
天朝就该承受这一场叛乱了。
显然此时,皇帝已经和内阁、户部、兵部议好了。
礼部是被叫来走发兵流程的。
此时皇帝话锋一转,直言道,“今虽其既叛,但朝廷胸襟宽广,欲与其先礼后兵!”
贾故微微抬头,见前方有几人不是胸襟宽广的样子。
特别点名王阁老。
贾故都能看到他悬针纹了。
却听皇帝当场下诏,由沈尚书提笔。
先令陕甘总督立即固守西宁,勿使反贼东进一步。
再遣兵部侍郎前往青海传旨,令阿图鲁罢兵停战,许以“自解兵权,仍留原牧”。令兵部随行人员实探叛军虚实。
再由户部先拨饷银八十万两、粮二十万石,兵部调兵符兵楔,押解至兰州。
只要不让南安郡王去打仗,贾故还是比较放心的。
他跟着其他大臣从宫里出来,还不忙让吴大喜派人去给大姑爷、六姑爷报信,让他们做好准备。
果不其然,一月不到,飞骑回报。
兵部侍郎被扣,枷锁押于塔尔寺前,受僧俗掷石辱骂。
阿图鲁反增兵五千,围困西宁愈急。
皇帝闻奏,拍案而起,当场点将:
“封西北军守将、安西将军为抚远大将军,赐尚方剑,节制陕、甘、川三省官兵。克日进驻西宁,专征青海!”
朝会上又有南安郡王请战,“臣愿随抚远大将军出关,以血洗青海之辱!”
皇帝允之,并命其参赞军务。
贾故的大女婿许临熟谙边情,同样被点随军参赞。
夜里,贾故收到的消息称,被抚远大将军抽调成先锋军的西北军里,有许老将军的长子、还有贾故的六女婿武达。
贾故本一看副帅是南安郡王,就觉得有些不好。
他甚至做了最悲观的打算……
此战若败,许家的势力就算完了。
以贾家和许家三辈之交,贾故必然要在那时回馈他们家的。
还有武达那边,也要荣府保他。
几家人的前途性命,贾故作为长辈,要为最坏的结局提前铺好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