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朝会例定“推举阁员”,京师三品以上俱到。
因为赵尚书提前打了招呼,贾故和王行是打算悠哉悠哉看热闹的。
进殿之前,王行捋着新制的玉带,笑嘻嘻给贾故说,“看他们斗法,可比我在家里教训儿子有意思多了。”
说起王行儿子,如今也好几岁了。
出于关心迎春的想法。
贾故趁排队入班的空当,顺口问他:“说起你儿子,如今你也三十出头了。怎么还只有他一个独苗?”
王行十分夸张的往后跳了一步,拱手告饶:“老师,您当谁都跟您似的,一生生一窝?我爹只我和兄长两个;我兄长长我四岁,至今才一子一女。我皇后姑姑更只得太子一个。我家血脉金贵,能养活一个健壮儿子,已是祖宗保佑!”
贾故被这“金贵”二字逗乐,回想自家老大和老二膝下。便赞同道,“是不错了。我家老大老二比你年长,现在也才一儿一女。”
刘侍郎本来想着,赵尚书肯定要争阁老位置。
他便凑上来听听贾故的看法。
谁料刚走过来,便听见贾故与王行竟在议论谁家儿子多、谁家香火旺,话里话外全是家长里短,竟无半点朝局机锋。
刘侍郎有些无语。
但他都凑过来了,
总不能什么话都不说吧。
他只得轻咳一声插进去,脸上带着几分尴尬,嘴里却还得找补:“这点上,老夫可比你们强。我那大儿争气,已给我添了两个孙儿、一个孙女;二儿媳妇如今也有孕在怀,年底便再添一口。”
王行听了,哈哈一笑,顺着话头便拱了拱手:“那我得沾沾刘侍郎的喜气。之前看琛二哥闺女的时候,我就想要个姑娘了。”
贾故闻言,也笑着插刀:“刘侍郎自己才两儿三女,你沾他的喜气,不如沾我的。”
王行故作幽怨,长叹一声:“我爹也这么说,老师家有送子娘娘常驻,我跟在后头这么多年,竟不得娘娘多瞧两回。可见香火这事儿,跟做官一样,也得看命。”
要只看命的话,谁有他王行好命?
才三十出头,和贾故、刘侍郎儿子一辈年岁的人,在官途上,早早就能挺直腰板和他们说话了。
贾故和刘侍郎哭笑不得。
好在他们说话间,金钟乍响,三人收声整冠,走回班列,鱼贯而入。
今日大朝只议补阁臣一事。
刑部裴尚书本与赵尚书也算并肩作战过。
方才又互相举荐了一把。
贾故附议后。本以为大势已定,正待退班,忽听贾雨村出列,“臣等另有所荐!”
他身后齐刷刷跟着京营节度使、四王等人。
北静郡王更一掸朝服,一力支持王子腾入阁“小王举九省都检点王子腾!王公历边关、总京营,威惠兼着,可当大任!”
贾故这时才心里后悔,当初不该不给北静郡王面子的。这会人家看接应不到你了,就直接发力支持别人。
皇帝沉吟片刻,并未立即表态,只命“再议”。
可朝中风向已明了。
四王、京营、兵部,连同几位太上皇旧臣,齐刷刷站在王子腾身后。
一时间,奏章雪片般飞进内廷,声势之盛,竟压过了裴尚书、赵尚书二人。
第三日,圣旨下:王子腾以武英殿大学士入阁。
赵尚书留任吏部,加太子少保,却与阁臣之位擦肩而过。
贾故都不好意思见赵尚书了。
虽然他十分确定。七公大部分势力都被他收了。
但是王子腾身处高位多年。在兵部、京营、还有各地军政游走,身边靠着他升官发财的人一大片。
其中不乏一些给先帝打过仗的老臣。
因为这几年皇帝不断安插新人。
他们压力也很大。
为了前程富贵,拼一把的大有人在。
他们不许王子腾倒下,贾故也没办法啊。
消息传出,贾故本想亲自去赵尚书府上道恼,缺又被王行拦住。
他便先和王行抱怨说,“可王子腾盘踞兵部、京营二十年,旧友四散。
便是圣上,为安抚这些军功老臣,也只得舍了赵公的入阁念想。”
王行在旁,小声劝慰他:“老师,朝局如流水,今日失,明日得,保得自身最要紧。赵公为官多年,也该明白这个道理的。”
接连两次入阁失败,赵尚书还因此病了一场。
贾故去看他。
他半倚在榻上,面色苍白,两鬓比月前又添了霜。
见贾故进来,便苦笑一声:“道生,我比你年长,如今这般狼狈,不知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踏进内阁。”
贾故撩袍坐下,先端起药碗试了试温,才递到他手里。
见他有心灰意冷之态,贾故尽量让自己语气显得十分轻松,笑说,“你也没年长几岁。我如今还只是个侍郎,尚书梦都没醒,你灰心什么?”
赵尚书垂眼看着药汁,叹气道:“只怕是天不许我有此运道。”
他话里透着一股子认命,更像一语双关,两次入阁,两次被截,确像天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