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晋王府又是一片忙乱。
晋王妃临盆,疼了一夜,天亮时分终于诞下一名女婴。
洗三礼尚未行,宫里的赏赐已流水般送来:金锁、玉铃、缂丝襁褓,堆得产房几无下脚处。
待贵妃身边的女官来时,奶娘将孩子包好递出,笑着奉承道:“小郡主像贵妃,活脱脱美人胚子!”
女官俯身细看,果然粉团似的,哭声也清亮,便如此给贵妃回话了。
吴贵妃正侍皇帝于御花园赏荷,闻奏立刻笑道:“陛下得了皇孙女,臣妾先给您道喜。”
皇帝心情正好,便问详情,听得像贵妃,更觉有趣。
吴贵妃想着,皇后早把太子原配夏氏所出的皇孙留在宫中抚养,皇帝常去逗弄,极喜爱皇孙。
如今晋王小郡主也养在宫内,既分皇孙之宠,也能为晋王府争宠。
她便趁此时笑说:“晋王和王妃年轻,不知如何养孩子,臣妾瞧着,不如抱进宫来,与太子府皇孙一处抚养,倒显得姊妹亲近。”
宫里近年没有公主出生,吴贵妃所言,皇帝觉得可以。
当日午后,内监便捧了圣旨到晋王府:小郡主即日起居吴贵妃昭阳殿侧院,由乳母、保母各四人侍奉,一切供奉比照皇孙例。
晋王妃虽舍不得女儿,却不敢违旨,只得含泪亲送襁褓入宫。
皇后闻讯,只笑吟吟与皇帝道:“小郡主来了,正好与大皇孙作伴。”
于是,皇帝每日批阅奏章后,总爱来后宫坐上片刻,一手抱孙女,还不忘听孙儿说些童言童语。
两个小儿皆是天潢贵胄,惹得吴贵妃、皇后各在暗中较劲儿,却面上含笑,同声称颂“万岁慈恩”。
再到老太太和王夫人得了恩典乘小轿入宫时。
见贤德妃一身藕丝对襟宫裙,鬓畔只插翠钿,比往日愈加素雅。
祖孙三人携手进殿,屏退宫女,才得说些体己话。
窗外日影斜斜,贤德妃亲手捧了盅新茶,低低叹道:“如今宫里算安静的。还有几位美人常来坐坐,说些琴棋书画,倒比外头清静。”
贾母抬眼打量她,见虽有些体弱,却眉宇间平和,便劝道:“前朝一出又一出的,你三叔和父亲这两年也不见进一步。娘娘这里安静,正是福气。”
贤德妃微微颔首,忽又想起什么,轻声道:“王家舅母前日进来,说舅舅想回京了。”
王子腾现掌九省都检点,骤然要回朝,京里有几个能安置他的位置?
贾母心里咯噔一下,却知此乃朝政,宫闱不宜私议,忙抬手止住:“这都是朝政事,娘娘先不说这话。且顾自己身子。”
两人又叙些家常,外头太监报“小皇子来”。
帘栊一挑,一个瘦削却精神的小男孩被乳母领进来,穿绛红小蟒袍,先朝贤德妃作揖,又向老太太和王夫人问好:“给老太太、太太请安。”
老太太他眉眼有三分像元春的。忙揽在怀里细看,见他肤色虽白,却并不病弱,便笑对贤德妃道:“娘娘把小皇子养得这么好,家里就放心了。”
贤德妃莞尔,替儿子整了整小衣领,温声道:“皇儿日日跟着师傅练五禽戏,食欲也好,总算没负皇上与老太太的期望。”
王夫人忙捧出荷包、金铃送他玩。
殿内一派天伦和乐,贾母心里盘算,王子腾若真回京,京中还不知道怎么变化。
好在眼前皇孙康健,荣府无论做何打算都有个底。
只是未等到王子腾为自己归来做的谋划,只到七月将尽时,南海一场台风横扫登陆。
风眼过后,暴雨连倾三日夜,榕江决口,沿海六县尽成泽国。
州县飞奏抵京,片子上用朱砂画圈,写着“淹毙男女老少无算,庐舍十去七八”。
太极殿外,铜缸积水过膝,皇帝却无暇观雨,只把折子摔在龙案,急召内阁并六部连夜议事。
开赈、派钦差、拨漕粮,一条条写进上谕。可银粮数字一出,户部、工部便互相推诿。
张敬修新掌户部,不肯一口应下巨数,工部又怕兴工筑堤钱粮不继。
吵到第二日,太子与晋王几乎同时上本。
太子奏曰:“臣为储君,当与百姓同忧,愿亲赴灾区,誓期三月,必使黎庶得所。”
晋王亦奏曰:“臣弟食亲王禄,宁敢坐视?愿代父皇,押粮南下,督抚诸州县,以彰陛下如天之仁。”
奏本并排摆在御前,皇帝却未立断,只命连开小朝会,专议赈灾之事。
小朝会时,京里雨仍未停。
殿内烛火昼明,太子与晋王各立一边,背后各有阁臣、言官撑腰。
赵尚书以吏部身份先开口:“储君出镇,足安人心,然国本不可轻动,臣请太子居中调度,遣大臣代行。”
话未落,晋王许久未来上过朝的便宜岳父便抢白出声:“灾在万里,安可遥制?晋王素习骑射,亲历戎行,正合临阵督兵之义!”
两派争得面红耳赤,皇帝却默默翻着灾区图籍。
良久,他把折子一合,使得殿里安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