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朝会前一天,正是季夏午阳,荣府外书房却垂着湘竹帘,冰桶里湃着煎茶的玉泉山泉水,凉意丝丝绕绕。
刘侍郎顶着一头细汗被引进来时,贾故正倚窗翻礼器库的账册,见他进门,只抬手让了让坐,连茶都免了虚套。
刘侍郎却等引路人出去后突然说,“道生,我在吏部苦熬十四年,四司八案,粗细靡不亲裁。如今王阁老新任,部里总要留一个熟手替他掌印……”
他话到此处便停,但贾故哪会听不明白?
他是想做尚书了。
可是贾故觉得自己这边要真举荐了,他反倒做不上。
贾故捋着半白胡须,悠悠开口,“亲家,论资历你够,论考功你优。可吏部尚书一位非比寻常,最终还得看圣心偏向。王阁老刚入阁,正要重新梳理脉络,你与其在我这儿耗时辰,不如明儿小朝会前,再跟他递一句实心话,火候在他,不在我。”
刘侍郎那里不知道这个,他含笑回道,“这老夫当然知道。王阁老那前儿就拜访过了。不过来知会你一声。明日倘有机缘,烦你替我出言一二,撑个威势罢了。”
知道他知轻重,贾故也就放心了。
他只说刘侍郎,“怪不得拖到最后一后才来,原来早布了局,老亲家上门连好酒都不提一壶,你也忒省事了。”
刘侍郎只是来给他知会一声。
听他说自己抠门,老脸一红,又打个哈哈:“道生你莫怪,这不是怕你因为好酒留客,叨扰你清清净嘛。既如此,咱们明日再相机行事。”
其实贾故也想刘侍郎再进一步呢。
吏部乃六部之首,堂官一席,掌天下铨选。若能让一个同年旧识稳坐其中,日后内阁票拟、部院会推,荣府便多了一条暗线。
刘侍郎虽圆滑,却欠几分魄力,正合用得上、拎得清、掀不起大浪这几字诀。
故而他笑了一声,也懒得再和刘侍郎辩那些没用的,只让侍奉的人捧上冰镇的玫瑰露,亲自递一盏过去,跟他说,“吃点消暑东西再走,免得回去了与亲家太太说我不知道待客。
王阁老虽新官上任,可往日行为你也是知道的,他最忌旁人替他做主。你表忠心时,可别叫他又以为是我在背后指示了什么。”
刘侍郎双手接盏,笑贾故,“这都多久了,你还记得你家老二那事呢!放心吧,我才是做了他十年下官的人,肯定知道分寸,不能再牵连到你。”
听他保证,贾故这才满意,在冰桶里的凉气与窗外暑意交汇的热风里笑着回他话,“那行吧,明日小朝会,且看你这船能不能驶进御河主流。”
可算盘珠子尚未拨响,便被一声金钟撞碎。
小朝会当日,准确说是任何人,连太子都没来的及开口。
便闻御音如平地起雷,降于诸位臣公耳中:“朕前夜思之,户部赵卿,资历老成,久任一步尚书,清慎明达,即日起迁吏部尚书,仍带操江巡抚衔,以肃铨政。其遗户部一缺,众卿可即廷推,朕当场裁之。”
短短数句,殿内空气瞬间凝固。
赵尚书本人闻言竟怔了半息,像是有点茫然。
好在他宦海多年,反应极快,当即撩袍出班上前几步,俯身高呼:“臣叩谢天恩!必当不负陛下所托!”
叩首之际,他眼角余光扫过左右,王阁老、太子皆一脸平静,很是稳的住。
而裴、冯二尚书则迅速低头,仿佛地上金砖突然长出花来。
虽圣意突兀,但赵尚书此时也意识到了圣上对于朝局有其他想法。
因此他不再多言一句,默默退回班位,甚至闭嘴不再按例举荐接任户部尚书的人选。
赵尚书去管吏部,那户部这边尚书的位置就空下来了。
但贾故立在冯尚书身后,心中暗叹,老刘啊老刘,不是我不推你,是朝廷局势一张一弛皆在御手。咱们原先那点小算盘,此刻还是得先收一收。
此时御座之上,皇帝目光如炬,缓缓扫视群臣,语气却很平淡,“众卿且荐户部尚书人选,朕洗耳恭听。”
被皇帝打的措手不及的一众大臣也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六部之中,虽为礼祭将礼部推于首,可论起实权来,便要推吏、户二部了。
吏部掌官帽,户部握钱粮。
前者决定仕途,后者拿捏朝廷命脉。既已失了吏部,这户部再不可放过!
毕竟管朝廷钱袋子也不错呀。
内里的银两、粮税、漕运、盐引……皆大有可为。
他们顺势就争议起来了。
刘侍郎甚至也跃跃欲试。他偷眼瞄向王阁老,见对方面色平静,既无鼓励也无制止,胆子便壮了三分,“老夫在吏部十四年,资历深厚,如今再进一步也是寻常,若再不上前,更待何时?”
他整了整补服,竟欲出班。
想争一把。
然而脚步未动,身旁已有人抢先一步。
乃是户部两位侍郎,他们此时不愿旁人来分户部抢权,竟直接自举荐。
户部左侍郎先道:“臣督饷多年,深知太仓每岁出入之弊,若蒙简任,当效法赵公清厘旧账,三年之内,使库银充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红楼三老爷家人丁兴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