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煮好时,米香混着芦苇的清苦,闻着倒也清爽。病人喝了两天,咳嗽果然好了大半,脸也不红了。随行的族人啧啧称奇:“轩辕,你这法子真是怪,又是北地的针,又是南疆的米,还有东夷的喘气法,倒像是把四方的神灵都请来帮忙了。”
轩辕望着河谷里缓缓流淌的水,忽然想起岐伯教他的第一堂课。那时他刚到岐下,岐伯指着院子里的树说:“你看这树,根在土里,叶在风里,花在太阳里,缺一不可。人也一样,身在天地间,哪能只认一方的理?”
原来那时的话,是在等他今日亲身体会。
行至中途,他们在一个村落休整。村里有个老婆婆,常年关节疼,阴雨天更甚,胳膊都抬不起来。她试过用北地的艾灸,烧得皮肤起泡也没用;也喝过南疆的草药,苦得直吐,还是不见好。
“让我看看。”轩辕握住老婆婆的手腕,脉跳得沉而缓,像被泥水堵住的小溪。再看她的关节,肿得发亮,按下去半天弹不起来。“是湿邪太深,单用热的不行,单用清的也不行。”他想起西域牧民治风湿的法子——用烈酒泡花椒,擦在疼处,说是能“活血散寒”,又想起南疆医者说的“藤蔓能舒筋”,便有了主意。
他找了些西域带来的烈酒,泡上花椒和村里常见的青藤,泡了一夜,然后用这药酒给老婆婆擦关节,一边擦,一边教她练北地的“虎扭”导引术——扭转腰身时,特意让胳膊跟着转动,慢慢拉伸。
“这酒擦着辣乎乎的,倒舒服。”老婆婆笑着说。擦了五天,她的胳膊竟能抬到肩膀了,阴雨天也不那么疼了。
夜里,轩辕坐在火堆旁,把这些日子的病例一一记在桦树皮上。他发现,东夷的砭石和呼吸法,偏重于“通”——通气血,通经络;南疆的草药,偏重于“清”——清湿热,清毒邪;西域的动物药和烈酒,偏重于“补”与“散”——补精血,散寒邪;北地的脉诊、艾灸,偏重于“温”与“察”——温寒凝,察虚实。
这些法子看似天南地北,可落到病人身上,竟能像溪流汇入大河般,顺着“阴阳”“气血”的理路走。他忽然明白,为何北地医者要送他骨针,南疆妇人要塞他艾绒,东夷巫祝要赠他图谱——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阴阳,却在用一生的经验,诉说着天地间同一个道理。
行囊里的桦树皮卷越来越厚,轩辕的脚步却越来越轻快。他知道,前方的路还长,但他的心里,像被北地的阳光晒过的冻土,渐渐松软起来,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发芽。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后续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古人的智慧》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古人的智慧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