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和王审知立刻行动起来。他们首先派出精锐小队,强行在王绪前军与流民之间隔开一道缓冲带,阻止进一步的暴力冲突。然后,竖起大旗,设立登记点。
王审知亲自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用简易的扩音筒(铁皮卷成)对着惶惶不安的流民们高声喊话:
“各位乡亲父老!我等乃王刺史麾下义军,并非滥杀之辈!知你等凄苦,愿予活路!凡有力者,可来登记!清理道路,挖掘壕沟,砍伐木材,皆管饱饭!老弱妇孺,亦可做些轻省活计,换取粥食!绝不强征,按劳取酬!愿者报名!”
流民们起初不敢相信,畏缩不前。但当第一个胆大的汉子在张渠的带领下,清理了一段堵塞的道路,真的换来一个沉甸甸的杂粮馍馍时,人群瞬间沸腾了!
希望,如同黑暗中划过的火柴,虽然微弱,却瞬间点燃了求生欲。
登记点前排起了长队。李尤负责维持秩序,张渠带领青壮投入工作,阿福则组织老弱妇孺搭建临时窝棚、采集野菜。王审知又调来军医,设立最简单的防疫点,用石灰划分区域,要求便溺入坑,饮水煮沸。
混乱不堪的流民潮,竟然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有序起来!虽然依旧贫苦,但那种绝望的疯狂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为了生存而劳作的忙碌。
王氏兄弟麾下的士卒,看着这些流民在自己的组织下开始劳作求生,不再冲击军阵,也松了口气,甚至有些心软的士卒,还会偷偷省下一点口粮给那些实在弱不禁风的孩子。一种奇特的、基于生存需求的共情,开始在军民间悄然产生。
然而,这幅景象却深深刺痛了两个人。
一个是王绪。他率前军走出不远,回头望去,只见后方原本混乱不堪的景象竟然变得井井有条,王潮的旗帜下,人流忙碌却有序,与他这边刀枪逼迫下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一种被比下去的恼羞成怒和更深的不安在他心中燃烧。“收买人心!虚伪!”他低声咒骂,却无可奈何。
另一个,则是郑珏。他站在一旁,看着王审知将流民如同物料般登记编组,用食物驱使劳作,虽然效率惊人,秩序井然,却让他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这哪里是圣贤所说的“仁政”?这分明是“以利为饵,驱民如犬”!将人的尊严和苦难,都化为了冷冰冰的“管理”和“效率”!
他忍不住走上前去,对着正在指挥的王审知厉声道:“王参军!此等做法,与驱使牛马何异?圣人之教,仁者爱人!当开仓放赈,普惠众生,岂可以役使换取活命之机?此非仁政,乃霸道也!败坏人心,莫此为甚!”
王审知忙碌中抬起头,看着这位一脸正气的老夫子,平静却坚定地回答道:“郑先生,空谈仁义,救不了饿殍。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予其劳作而活命,使其有所依归,免于混乱而死,免于劫掠而诛,岂非大仁?若按先生之言,开仓放赈,我军粮草顷刻耗尽,流民依旧无依,届时饥荒复起,暴乱再生,谁又来负这责任?是先生的仁义,还是我的粮食?”
郑珏被噎得说不出话,脸涨得通红,指着王审知:“你……你强词夺理!巧言令色!”却无法反驳那残酷的现实,最终只能愤然离去。
王审知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理念的冲突,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以工代赈”的策略成功实施,不仅缓解了流民之困,保障了军队后勤线的畅通,更在无形中极大地提升了王氏兄弟的声望。越来越多的流民和底层士卒,将王潮、王审知视为真正的希望所在。
王审知站在忙碌的工地上,望着眼前这片艰难求生的景象,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根源,在于这个崩坏的世道。
而改变这世道的第一步,便是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看向远方王绪前军扬起的尘土,眼神愈发冰冷坚定。
“竹策”已备,只待东风。这场由流民困境引发的插曲,更加坚定了他们必须尽快解决内部问题的决心。南剑州城下,风暴将至。
(周末有事,只来的急码一章,哈哈)
喜欢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