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胶东王邸的龙气潜渊
汉文帝后元七年的夏夜,胶东国临淄城的王宫笼罩在奇异的光晕中。王府后院的梧桐树下,年仅四岁的刘彻正对着星空喃喃自语,小小的手掌中竟凝结出一缕微弱的金色气流。守在一旁的乳母惊恐地捂住嘴——这孩子自出生时便伴有异兆,产房内曾霞光冲天,相士称其“龙气缠身,贵不可言”,如今看来果然非同凡响。
刘彻的父亲刘启此时还是太子,母亲王娡只是东宫良娣。在等级森严的汉朝宫廷,这位皇子的诞生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在胶东国的灵脉图谱上,临淄城下的“淄水灵脉”自刘彻出生后便出现异常波动,原本分散的灵气开始向王府汇聚,形成肉眼难见的龙形气旋。负责监测灵脉的法家修士将此事密报长安,却被掌权的窦太后以“妖言惑众”压下,只留下一句“胶东王邸龙气异动,需密切监视”的批注。
刘彻的童年在临淄的灵脉浸润中度过。他常常独自跑到城外的灵脉节点,看着修士们布设“聚灵阵”,听他们讲述秦末汉初的灵脉战争。当其他皇子还在玩竹马游戏时,他已能认出简单的符文,甚至能感受到不同灵脉的属性差异。六岁那年,他在灵脉池边玩耍,不慎跌入水中,危急时刻,池中突然升起一道水幕将他托起——后来才知,那是淄水灵脉的护灵意识被其体内龙气唤醒。
公元前150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立刘彻为新太子。当长安的使者抵达临淄时,胶东国的灵脉突然爆发金光,龙形气旋直冲云霄。随行的法家修士惊叹不已,私下对同僚说:“此子继位,必动天下灵脉。”十二岁的刘彻望着前来迎接的仪仗,眼中没有孩童的雀跃,只有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他轻轻抚摸腰间的玉佩——那是用第一次凝聚的龙气炼化而成的护身符。
进入长安后,刘彻被安置在东宫的“崇文殿”。这里曾是秦朝的“法道学院”旧址,地下埋藏着法家修士布下的“镇灵阵”。每当夜深人静,刘彻总能听到地下传来符文流转的声音,那是秦法残留的灵力在与他体内的龙气共鸣。他常常偷偷溜到殿后的密室,翻看秦朝遗留的灵脉图谱,对上面标注的“狼居胥灵脉”“昆仑灵脉”充满向往。
此时的朝政掌握在窦太后手中。这位信奉黄老之术的太后极力维护道家修士的地位,压制法家与儒家势力。她听闻刘彻热衷灵脉秘术,特意派道家修士前来“教导”,实则监视。这些修士传授的“无为吐纳法”根本无法契合刘彻的龙气体质,反而让他灵力紊乱。一次修炼时,刘彻体内龙气暴走,震碎了道家法器,窦太后闻讯后勃然大怒,斥责其“顽劣不羁,恐乱朝纲”,景帝只得罚他禁足三月。
禁足期间,刘彻偶遇了来东宫讲授《公羊春秋》的董仲舒。这位儒家修士虽不懂高深术法,却提出“天人感应”的理念,称“天子受命于天,龙气与天地灵脉相通”,恰好解释了刘彻体内的异常力量。董仲舒还偷偷给他看了儒家秘传的《春秋繁露》,书中记载着“以德化灵”的修炼法门,虽不如法家术法霸道,却能温和引导龙气。两人常在深夜探讨“如何以儒术调和灵脉”,为日后的思想革新埋下伏笔。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十六岁的刘彻继位为帝。登基大典上,当他接过传国玉玺时,长安的地脉突然剧烈震动,九宫格状的灵脉网络在都城上空显现。站在高台上的刘彻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龙气顺着灵脉蔓延,与关中的“终南灵脉”“渭水灵脉”相连,这是天道对新君的认可。礼官高声宣读的贺词在他耳中渐渐模糊,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属于我的时代,开始了。
第二章 建元新政与灵脉博弈
未央宫的晨雾尚未散尽,年轻的汉武帝已在宣室殿召见大臣。案上摆放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奏折:一份是丞相卫绾的《罢黜百家疏》,请求罢退“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另一份是窦太后亲信许昌的《护道策》,主张继续推行“黄老无为”,保护道家修士的灵脉特权。刘彻指尖轻叩案几,目光落在窗外——终南山的方向灵气缭绕,那里是道家修士的核心道场。
继位初期的刘彻羽翼未丰,朝政仍受窦太后制约。但他并未放弃革新的念头,任命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这两位儒家修士成为推行新政的左膀右臂。他们提出“建立明堂”“修改历法”等建议,实则是要以儒家仪式重新梳理天下灵脉,打破道家对灵脉祭祀的垄断。赵绾甚至秘密绘制了《新定灵脉祭祀图》,将儒家符文融入传统祭仪,试图争夺灵脉主导权。
长安的灵脉之争很快白热化。道家修士以“终南灵脉异动”为由,宣称新政触怒天威。窦太后借机发难,指责赵绾、王臧“擅改祖制,扰乱灵脉”。公元前139年,窦太后强行下令逮捕赵绾、王臧,两人在狱中被迫自缢。他们的血渗入宣室殿的地砖,与地下的法家符文产生共鸣,形成一道微弱的儒法合流灵脉——这或许是两位改革者留给汉武帝最后的礼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金戈玄秦》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金戈玄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金戈玄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