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中关村咖啡馆与雷军团队的短暂接触,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虽然未能立刻激起巨大的浪花,但那泛起的细微涟漪,却持续在林澈心中荡漾。雷军接过名片时眼中那一闪而过的讶异,成了支撑他继续前进的全部动力。
他知道,仅仅留下印象是不够的。在那个人才、想法、资金如过江之鲫般涌向雷军的时期,一张写有惊人之语的卡片,很快就会被淹没在繁杂的事务中。他必须趁热打铁,递出更有分量、更系统的东西,才能真正叩开那扇门。
回到学校后,林澈立刻开始了行动。他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社交,甚至减少了去网吧关注比特币的时间。所有课余的精力,都被投入到了一项秘密工作中——撰写一份名为《关于小米手机项目发展的几点战略建议》的文档。
他深知,在雷军这样的顶级企业家面前,卖弄花哨的PPT或者华而不实的预测毫无意义。他必须拿出真正有洞见、能直击要害、甚至能对小米早期战略有所启发的硬核内容。
宿舍再次成为他的作战室。夜深人静时,台灯下,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键盘轻柔的敲击声。他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他没有写长篇大论,而是延续了之前“名片”的风格,力求精简、犀利、直指核心。但这一次,他决定稍微展开,为每一条观点补充上最具说服力的逻辑推演和落地可能性分析。
文档的核心,依旧围绕那三个颠覆性的观点,但进行了深化:
1. **“互联网思维重塑手机行业:** 不仅在于营销和销售渠道线上化,更在于研发模式。建议建立核心用户社区(‘发烧友’),让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定义、系统优化和迭代反馈,形成强大的品牌忠诚度和自发传播效应(粉丝经济)。硬件微利甚至成本价销售,构筑护城河,盈利核心转向后期的互联网服务、软件生态和配件。”
2. **“MIUI系统是灵魂,必须极致快速迭代:** Android原生系统体验不佳,这是巨大机会。建议组建精锐团队,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MIUI。关键:**建立‘每周五发布新版本’的强制迭代机制(后来被称为‘橙色星期五’)。** 这不仅能持续优化体验,更能形成强大的用户期待和社区活跃度,让用户像追剧一样追更新,将软件更新变成一场持续的营销事件和用户粘性保障。”
3. **“性价比不是低端,而是对性能的极致追求和对用户的最大诚意:** 首发机型必须选择顶级供应链(如高通处理器),在设计、用料上毫不妥协,但在定价上要极具杀伤力,形成‘价格屠夫’的效应和爆炸性口碑。首战即决战,必须一击必中,彻底颠覆市场对国产手机的认知。”
每一条建议,他都结合了2010年的市场环境,给出了看似大胆却又逻辑自洽的推演。他知道,这些在后来被证明是小米成功圭臬的策略,在此时此刻,绝对是超前的、甚至有些疯狂的。但也正因如此,才可能引起雷军极大的兴趣。
他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反复修改,删掉任何一丝学生气的臆想,只留下最干练、最核心的战略骨架。陈默和李娜察觉到了他的异常忙碌,但林澈只是含糊地说是“在做一份重要的课程报告”。
最终,一份只有三页纸,却字字千钧的《建议书》完成了。他没有署名,只在最后附上了自己的名字和那个专用手机号。
接下来,是如何送达。再次直接去咖啡馆堵人?太掉价,成功率也低。
他想到了那位牵线的学长。再次通过校内网,他将这份建议书的电子版发了过去,附言更加谦逊:
“学长您好,再次打扰。上次有幸得到您的指点,受益匪浅。我回去后根据思考,整理了一点更详细的不成熟的想法,是关于手机项目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的。不知是否方便,请您帮忙转交给雷总团队的任何一位老师看看?纯粹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的目的,绝无他意。再次万分感谢您的帮助!”
这一次,学长回复得很快,语气带着些惊讶和调侃:“你小子还真是执着啊!行,东西我收到了,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我帮你转发给我那位前同事,至于雷总看不看,我就真不能保证了。祝你好运!”
“谢谢学长!太感谢了!”林澈知道,他能做的已经全部做了。剩下的,唯有等待。
等待的日子格外煎熬。一天,两天……手机安静得让人心慌。林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出了错?那些来自未来的“常识”,在2010年是否太过惊世骇俗,以至于被当成了胡言乱语?
第三天晚上,他有些心神不宁地在宿舍看书,实际上一个字也没看进去。陈默在角落里捣鼓他的代码,李娜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金融期刊。
突然!
那个被他设置为静音、但始终放在手边的专用手机,屏幕猛地亮了起来!并且开始持续震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