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崇安站在礼部门前,风卷着落叶在他脚边打转。
他盯着地面许久,忽然开口:“明日早朝,我要递折子。”
身边幕僚一惊:“大人要奏设‘正音司’?”
“非设不可。”他声音低沉,却带着铁锈般的狠意,“《太平引》是天子亲定的安民之乐,如今却被那些俚曲童谣玷污成反骨暗号。再不管,百姓听的就不是宫中雅乐,而是谋逆的鼓点。”
幕僚迟疑:“可民间传唱已成气候,若强行禁绝……怕激起民怨。”
“那就不是禁,是‘正’。”郑崇安冷笑,“礼乐教化,自古由上而下。我请旨设立正音司,统管全国音律教化,凡不合《太平引》十二律者,皆为淫声邪调,官不授谱、市不得售、民不得习。从根上断了他们的声路。”
消息当夜传出,如同寒潮席卷大地。
沈琅在正音局密室中读完线报,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如雨滴落瓦。
她没有怒,也没有慌。反而笑了。
“他们想定一个声音?”她低声自语,“那我们就换一种声音活着。”
三更时分,一道密令随飞鸽南下:所有哨师即刻改奏《救苦调》变体——旋律与《太平引》近乎相同,宫商角徵羽严守官方律制,连乐官都难以辨伪。
但若用共振纸测试,其中暗藏一组逆行音阶,正是《太平引》中被删去的“庶民泣”段落。
更妙的是,《救苦调》本就是民间丧仪常用曲,名正言顺,无法禁止。
不过五日,北地寺庙晨钟暮鼓间夹杂此调;江南茶楼说书配乐悄然更换;甚至连街头卖艺的盲人也开始拉起这段哀而不伤的胡琴。
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击来自宫墙之内。
一名老太监每日清晨扫净阶前落叶,竹帚刮过青石板,发出沙沙之声。
有孩童听了有趣,回家哼给母亲听。
母亲记下旋律,请私塾先生记谱,竟发现其节奏暗合《救苦调》变体第三章!
此事迅速发酵,民间乐人争相录下各种日常声响——井绳绞动、柴刀劈木、妇人捶衣,一一谱成曲,题曰《帚鸣录》《井响集》《捣练谱》,公然刊印流传。
有人笑称:“如今连风刮墙缝都有政治立场了。”
崔明瑜拿到《帚鸣录》时正在编校新一期《民声志》。
她翻了几页,忽觉眼热。
这些声音原本属于尘土,无人倾听。
如今却被拾起、记录、传唱,成了另一种语言。
可就在这股声浪高涨之际,各地急报送来:《民声志》百余个代售书肆突遭税务稽查,账簿被封,主事者传唤问话,罪名五花八门——“漏缴契税”“字号未备案”“囤积违禁刊”。
显然是冲着禁声而来。
她坐在灯下,久久未动。
良久,她提笔写下一行字:“既然不让卖,那就免费送。”
随即召集通讯员,拟定“百城共读行动”——每城推选一名平民读者,在衙门前公开朗读当期文章。
不带旗帜,不聚人群,只一人一杖一书,诵于众目睽睽之下。
首日在应天府,选的是一名盲眼老妪。
她拄着竹杖立于府衙前,苍老却清晰的声音缓缓响起:“昔者圣人设诽谤之木,欲闻己过……今有司以税为刃,割民耳目,岂非背道而驰?”
围观者越来越多,官兵环立却不敢上前。
次日在洛阳,是一位书院厨娘。
她一边揉着面团,一边背诵《乡议赋》节选:“民之所言,虽糙而真;官之所禁,未必为正……”
面团落下,掌声响起。
第三日,杭州船夫在码头诵读;第四日,徽州绣娘于绣坊外轻吟;第五日,边陲戍卒在烽火台下高声念出“言路不通,则国脉将竭”。
七日后,百城齐声。
声浪如潮,拍打在每一座衙门前,也拍进了紫禁城深处。
赵砚舟是在交接前两日得知自己将被调离勘误局的。
上司语气和缓:“你这些年辛苦了,换个清闲差事,养养身子。”
他明白,这是警告,也是驱逐。
但他没争辩,也没求情。
反而召集几名心腹下属,闭门三日,编纂出一本《近三十年诏令自相矛盾辑要》。
书中不分褒贬,仅列事实:某年春旨意减免江南赋税,同年秋又以“补库”为由加征三成;某月诏书褒奖直言敢谏之臣,隔月同一人因上书获罪下狱……百余条政策反复,出处详实,引用公文编号精确到卷册页码。
抄本不多,仅三十册。
却精准流入都察院御史案头、翰林学士书房、乃至东宫讲读堂。
数日后,一位年轻御史拍案而起:“我们天天驳回民间奏疏,说其‘前后不符’,可朝廷自己的话都对不上!”
太子私召赵砚舟问策,他只低头答了一句:“臣所做,不过是把皇上说过的话,摆在一起。”
此时,萧澈正卧于王府东厢。
窗外雨未停。
他听完了暗卫关于“正音司”“百城共读”“诏令辑要”的汇报,唇角微扬,咳出一口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