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 汉·汉王四年 / 西楚·霸王四年 农历九月初六至十三
狄道城的秋意渐浓,风中已带上了刺骨的寒意。周勃大军离去后的空虚与朝廷使者带来的隐晦压力,如同这秋风般,无声地渗透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然而,一丝微弱的生机,正试图冲破这沉重的死寂。
伤兵营内,气氛依旧压抑,但某种难以言喻的变化正在发生。不再是纯粹的绝望,而是多了一种咬牙坚持的韧劲。高顺(体质76,力量80)的苏醒,如同投入死水中的一颗石子,漾开了希望的涟漪。
李凌(20岁)不顾刘玥(昭武王妃)和淳于意(智力80)的劝阻,执意乘坐肩舆,来到了伤兵营。他裹着厚厚的裘氅,面色依旧苍白得吓人,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细微的颤音,仿佛随时会咳出血来。但当他的目光落在那个挣扎着想要坐起的身影上时,眼中却燃起了真切的光彩。
高顺躺在简陋的军榻上,重伤和瘟疫几乎榨干了他所有的精力,原本雄壮的身躯瘦削得只剩骨架,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却如同被重新点燃的炭火,闪烁着熟悉的、不屈的光芒。他看到李凌,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声音,试图行礼。
“躺下!”李凌的声音微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他示意亲卫将肩舆靠近,“感觉如何?”
“死…死不了…”高顺的声音粗粝如砂纸摩擦,每一个字都耗费着巨大的力气,“王爷…您的身子…”
“无妨。”李凌摆了摆手,仔细端详着高顺,“活着就好。玄甲卫…还需要你。”
高顺眼中闪过一丝痛楚和急切:“弟兄们…折了多少?”
一旁照料的军医官低声禀报:“高将军,您麾下一千二百玄甲锐士,此次守城兼疫病…能战者,不足四百…”
高顺闭上眼,脸颊肌肉剧烈抽搐了一下,再睁开时,已是一片血红:“匈奴…月氏…此仇必报!”
“仇,一定要报。”李凌的声音冰冷,“但活着,才能报仇。给朕好好养着,玄甲卫的魂,不能散。”
“诺!”高顺用尽力气应道。
离开高顺处,李凌又去看了依旧昏迷但脉象已趋平稳的张嶷(体质75)和李玄机(智力88)。李玄机的高烧已退,身上的溃烂处开始结痂,只是意识尚未恢复,偶尔会无意识地喃喃些工匠术语。淳于意认为这是好兆头,说明其心智未损。
巡视完伤兵营,李凌的精神似乎被抽空,冷汗浸透了内衫。但他没有立刻回行辕休息,而是命肩舆转道,去了城西工坊区。
这里曾是狄道最繁忙的地方,如今却大半沉寂。只有李玄机直属的匠作营还在运转,炉火未熄,叮当之声不绝。代理的工师见到王爷亲至,慌忙迎出。
“新弩…造得如何?”李凌问,目光扫过那些正在打磨弩臂的工匠。
“回王爷,按李工头昏迷前留下的图样,新制脚踏弩三十具,弩箭二千支…只是…铁料不足,弩机关键部件只能用铜替代,强度恐有不足…”
“无妨,先用着。”李凌咳嗽几声,“酒精…还能蒸馏吗?”
“粮食…郡守大人说,所剩无几,要优先保证口粮…”
李凌沉默片刻:“知道了。现有的酒精,优先供给伤兵营和守城将士擦拭兵器,防锈防腐。”
“诺!”
回到行辕,李凌立刻召见了郡守李信(政治78)。
李信的脸色比几日更加憔悴,捧着一卷厚厚的竹简:“王爷,这是初步核定的抚恤与赏功名册…所需钱粮数目…”他报出一个天文数字,声音都在发颤。
朝廷使者带来的那点金帛,杯水车薪。
“阵亡者家眷,每日仍在郡府外哭泣…幸存的将士,也眼巴巴等着赏功…”李信的声音带着绝望,“王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李凌凝视着案头那盏跳跃的油灯,良久,缓缓开口:“朝廷…是指望不上了。周太尉留下的粮秣,还能支撑多久?”
“若只供军民日常口粮,约可支撑两月。若发放抚恤和赏功…十日都难。”
“抚恤和赏功,必须发!”李凌断然道,“而且,要足额发放!”
“可钱粮从何而来?”李信愕然。
“借。”李凌吐出一个字。
“借?向谁借?城中富户早已被匈奴洗劫过一轮,自身难保…”
“不向城内借。”李凌目光投向西方,“向羌人借。”
李信目瞪口呆:“羌人?王爷,羌人狡黠重利,与他们借贷,无异与虎谋皮!利息高昂不说,万一…”
“不是借贷。”李凌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是‘预支’。你立刻以本王的名义,起草一份文书,派人送往烧当、先零二部。告诉他们,本王欲以高于市价三成的价格,大量收购他们的牛羊、皮毛、战马。但眼下府库空虚,需待来年夏税收割后,方能支付。问他们…愿不愿做这笔‘长远’买卖。”
李信倒吸一口凉气:“这…空口无凭,他们岂会相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