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明白!”陈平眼中寒光一闪,领命而去。
李凌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渐渐熙攘起来的宛城,心中波澜起伏。水泥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来巨大的优势,也必然引来更贪婪的窥视。程邈背后的“影傀”和范增,绝不会放过任何可能增强他们实力的东西。
“必须加快速度了。”李凌深吸一口气。他需要更多的力量,更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绝对忠诚的班底。
午后,李凌再次来到城外军营。
校场上,杀声震天。韩信(约25-26岁)正在操练部队。与数日前相比,这支由郡兵和玄甲营混编而成的军队,已然脱胎换骨。阵列变换如臂使指,进攻防守章法严谨,士兵们眼神锐利,士气高昂。
韩信见到李凌,微微点头示意,并未停止操练。他手中令旗挥动,军队迅速变阵,演练起一种李凌从未见过的、极具攻击性的锥形阵。
“此乃‘锋矢阵’之变种,”韩信不知何时已走到李凌身边,淡然解释道,“专为破阵攻坚所用。以玄甲锐卒为锋尖,郡兵精锐为两翼,后续部队梯次跟进,一旦撕开缺口,便全力突入,扩大战果。”
李凌看得目眩神迷,110点的“智力”和“统帅”属性让他能迅速理解其中精妙,叹道:“韩兄用兵,真如鬼神!凌佩服!”
“兵者,诡道也。然根基仍在练与器。”韩信目光扫过士兵手中的兵器,“我军兵甲虽齐,然与楚军精锐相比,尤有不足。尤其弩箭,射程与威力,皆逊一筹。”
弩箭!李凌心中一动。他的现代知识里,关于弩机的记忆虽然模糊,但似乎有一些关于滑轮组、望山(瞄准具)、弩臂材料的改进概念。
“弩箭之事,我或有些浅见。”李凌沉吟道,“待水泥之事稍有头绪,我试着画些图样,请工匠琢磨改进。”
韩信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微微颔首:“若如此,善莫大焉。”
接下来的几天,宛城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度过。
表面上看,一切井然有序。春耕繁忙,市井渐渐恢复繁荣,军队操练不懈。
但暗地里,数条战线同时紧绷:
其一,匠作监独立院落内,公输越等人日夜不休,按照图纸开始建造小型实验立窑。李凌每日都会抽时间前往查看,亲自指导关键环节的施工。进展虽慢,却稳步推进。
其二,陈平布下的监控网如同蜘蛛网般笼罩着程邈及其党羽。那名仓曹吏自那夜之后,行为更加诡秘,数次试图接近匠作监区域,皆被暗卫逼退。程邈本人则依旧那副勤勉办公的模样,但陈平发现,他暗中通过一名负责采买的书吏,向城外传递了数次密信,收信人指向伏牛山深处。
其三,韩信加大了练兵强度,并开始派遣小股精锐部队,以演练为名,深入伏牛山麓,一方面清剿可能存在的楚军残兵,另一方面也在暗中侦察那条被拓宽的废弃排水沟渠的最终去向。
其四,李凌则开始利用夜晚时间,凭借记忆和推理,绘制弩机改进草图。他尝试设计加装简易滑轮省力机构、改进望山刻度以提高精度、试用不同材料的复合弩臂以增强弹性。这比水泥更考验精细工艺,进展缓慢。
这一日,李凌正在书房推敲弩机扳机组件,亲卫来报:“将军,城外有一壮士求见,自称颖川娄敬,言有安邦定国之策欲献于将军。”
娄敬?这个名字似乎有些印象。李凌心中微动:“请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身着粗布衣、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气度不凡的中年文士(属性预估:【娄敬,体质60,力量55,敏捷50,智力88,政治85,魅力70,幸运??】)步入书房,不卑不亢地向李凌行礼:“草民娄敬,见过横野将军。”
“先生不必多礼。”李凌打量着他,“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娄敬直视李凌,朗声道:“敬游学四方,观天下之势。今将军坐拥南阳,北屏汉中,南控荆襄,乃兵家必争之地。然将军初附汉王,根基未稳,内有宵小窥伺(暗指程邈等事),外有强楚环视。敬观将军近日所为,整军经武,劝课农桑,乃明主之象。故特来献上三策,或可助将军固本培元,以待天时。”
“哦?哪三策?愿闻其详。”李凌来了兴趣。
“其一,筑城积谷。宛城虽坚,然经战乱,多有损毁。当趁春耕之余,大兴土木,加固城防,深挖壕沟。同时,广设义仓,丰年储粮,灾年赈济,如此则民心附,军心稳。”
“其二,揽士安民。南阳地灵人杰,多有贤士避乱于此。将军当效仿古人,设馆招贤,无论出身,唯才是举。善待百姓,减轻赋役,则流民归附,人口滋生,此乃强根之本。”
“其三,连横择主。”娄敬压低了声音,“当今楚汉相争,胜负未卜。将军虽附汉,然不可不虑将来。当与汉中、荆襄乃至齐地豪杰暗中交通,广结善缘。若汉王胜,将军乃从龙之功;若……汉王有变,将军亦可有转圜之余地,此乃万全之策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