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豆双丰的喜悦,如同暖流,浸润了东塘工坊和与之息息相关的每一个家庭。雪白的棉花堆成小山,碧绿的绿豆装满箩筐,这不仅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收入,更印证了李青禾那“离经叛道”的套种之法,并非瞎闹,而是蕴藏着古老土地上的新智慧。
丰收过后,棉株被拔起,棉田裸露出来,等待着冬日的休憩与来年的春耕。然而,那片生长在垄沟间、贡献了意外之喜的绿豆,其秧蔓虽已干枯,却依旧匍匐在田地里。
“把这些豆秧都清理出来,拉回去当柴烧吧。”张寡妇看着那一片枯黄的藤蔓,习惯性地吩咐道。在她看来,这已是物尽其用。
“慢着。”李青禾却出声阻止。她走到田边,弯腰拾起一株干枯的豆秧,仔细看着那紧紧附着在根须上的、密密麻麻的灰褐色小瘤——根瘤菌。又捏了捏那尚未完全腐朽的茎叶。
《天工开物》所言,“豆类扎根,能固氮于土,肥田者也”。这豆秧的根瘤固住了天赐的氮肥,其茎叶本身,难道不也是很好的有机质吗?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发。
“不烧。”她直起身,嘶哑的声音带着一种试验者的兴奋,“把这些豆秧,全都用犁翻压进土里去!直接埋作绿肥!”
“压青?”旁边的帮工愣住了。农家也有割青草、嫩叶沤肥的习惯,但将这已经长成、近乎干枯的豆秧直接翻压还田,却是少见。“李娘子,这……这老杆子硬邦邦的,能沤烂吗?别耽误了明春播种。”
“试试便知。”李青禾目光坚定,“豆根固氮,豆秧还田,这地力方能循环不息,越种越肥!”
于是,在众人将信将疑的目光中,那些本该被拉去灶膛的豆秧,被农具一一打碎,然后用犁铧深深翻埋入土壤深处。干枯的豆秧隐入黑色的泥土之下,仿佛从未存在过。
冬日寂静,大雪覆盖了棉田,也掩盖了地底正在悄然发生的分解与转化。
漫长的冬天过去,冰雪消融,春风再次吹拂塘东大地。又到了春耕时节。
当帮工们牵着牲口,扛着犁铧,再次踏上这片棉田时,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了不同。
翻开的泥土,不再是去岁春耕时那般虽黑却略显板结的模样,而是变得异常松软、酥糯,在阳光下泛着一种湿润的油光!抓一把在手里,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富含有机质的绵软与弹性,甚至能闻到一股清新的、类似于雨后森林般的芬芳气息!
这地……比去年更肥了!
那埋下去的豆秧,经过一冬的沤腐,已然彻底化为了滋养土地的宝贵养分!
钱老农也闻讯赶来,他一声不吭地蹲在田头,抓起一把油光发亮的泥土,在手里细细捻搓,又放到鼻尖深深一嗅,脸上的皱纹因震惊而舒展开来,半晌,才喃喃叹道:“神了……真神了……这地气,旺得烫手啊!”
无需再多言,事实胜于一切雄辩。绿肥的效果,实实在在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李青禾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焕发出更旺盛生机的土地,深陷的眼窝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套种豆类,不仅解决了虫害,收获了额外豆粮,其秸秆还田更能肥地力,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这确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新路!
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偶然发现、并经实践验证有效的方法,记录下来,传播开去。让更多仍在贫瘠土地上挣扎的乡邻,能从中受益。
回到工坊,她罕见地没有立刻去忙军布的事,而是净了手,铺开粗糙的麻纸,磨墨提笔。
她识字不多,文笔更是质朴无华,但她写得极其认真。将从《天工开物》得到启发,到顶住压力试行套种,引来豆娘治虫,再到棉豆双收后灵机一动压青还田,最终获得肥田沃土的全过程,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重点阐明了“豆根固氮肥田”、“豆花引虫治虫”、“豆秧还田增力”这三大好处。
写写停停,增删修改。不会写的字,便去问夜校里学得快的妇人,或用自己知道的同音字代替。最终,写成了一篇虽简短却条理清晰、全是干货的《套种指要》。
她让周娘子去找来村里会拓印手艺的老人,将这篇《指要》用工整的字体誊抄在木板上,拓印了数十份。
然后,她让张寡妇和周娘子将拓印的纸张,连同今春留出的、饱满的绿豆种籽,分成一小份一小份。
翌日,正是附近几个村落联合赶集的日子。李青禾没有去集市售卖,反而让工坊的人就在塘东工坊外,摆起了一个小小的摊子。摊子上不卖布,不卖粮,只免费发放那一小包绿豆种和一张写着《套种指要》的纸。
起初,赶集的乡邻们好奇围拢过来,听闻是免费发放,更是惊奇。但拿起那纸一看,上面写的什么“棉豆套种”、“豆娘治蚜”、“压青还田”,大多摇头不解,或面露怀疑。
“天下哪有这等好事?豆子还能帮棉花抓虫?” “豆秧不烧掉埋地里?那不把地都沤坏了?” “李痘医是好心,但这种地的事儿,怕不是那么简单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被休后,她守着破院种田求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被休后,她守着破院种田求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