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面临内外的阻力,隆兴初年的政治风气,确实为之一振。孝宗勤于政事,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裁决迅速,一改高宗朝后期政事多决于秦桧、而后期的拖沓之风。他重视实务,亲自考核官员政绩,尤其关注水利、农桑、漕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他还恢复了“经筵”,延请名儒讲解经史,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常常引导讲官结合当前时势,探讨治国用兵之道,而非空谈性理。一次,讲官讲到《左传》“曹刿论战”,孝宗立刻联想到当前的军事准备,详细询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实战中的应用,让讲官颇感意外,又深受鼓舞。
在皇帝的带动下,朝野上下的精神面貌悄然改变。许多原本心灰意冷的士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上书言事者日渐增多,其中虽不乏空言,却也涌现出不少切中时弊的良策。临安城的酒楼茶肆里,人们私下议论的不再仅仅是风花雪月,也开始谨慎地谈论起北方的局势和朝廷的新政,一种久违的、关心国是的氛围在悄然回归。
五、 阴影犹存
然而,锐意进取的洪流之下,潜藏着无法忽视的暗礁。
德寿宫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制约。每一次孝宗稍有激烈的举动,如为岳飞平反,如召用张浚,都会有“好心”的内侍或官员,委婉地提醒他“勿伤太上皇之心”。太上皇虽然不再直接处理政务,但他所代表的保守势力和“和议”思想,依然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朝堂之上,让孝宗的每一步改革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瞻前顾后。
朝中以史浩为代表的“持重派”,势力依然庞大。他们并非不爱国,但更倾向于稳健和内政优先,与张浚等“急进派”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双方的争论在朝堂上时有发生,消耗着宝贵的政治精力。
更重要的是,长达三十余年的和平,已经让南宋的军事机器严重锈蚀。军队空额严重,训练废弛,装备老旧。要支撑起一场大规模的北伐,不仅需要钱粮,更需要时间来重整军备,选拔将才,这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孝宗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胸怀大志,手握权柄,却感到四周充满了无形的墙壁。他知道,自己点燃的这把“隆兴”之火,能否真正形成燎原之势,驱散积年的阴霾,不仅取决于他的决心,更取决于他能否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能否耐心地夯实基础,以及,能否等到那个真正属于他的、稍纵即逝的历史时机。
中兴之志已锐,但前路,依然漫漫。
(第七卷 第十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风雅宋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