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寒假我回去。”他的声音混在窗外的车流声里,轻得像颗投入江中的石子,连自己都快听不见了。电话那头顿了顿,传来父亲抢过手机的粗嗓门:“回来啥?你那学生等着期末复习呢!别耽误了孩子们!”可话音刚落,就被母亲的声音盖了过去:“回来!必须回来!我把火塘重新糊了泥巴,你爸前几天还在坡上摘了野猕猴桃,泡在酒坛里正等着发酵呢!到时候给你煮腊肉炖粉条,让你吃够!”
挂了电话,备课笔记还摊开在桌上,台灯的光晕里,“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实践能力”这些词旁边,他无意识地画了个小小的柴火灶,灶膛里还画了几根柴火,像极了老家厨房里那个用了二十年的土灶。窗外的霓虹已经织成一张巨网,把天空染成了淡紫色,而大巴山的方向,此刻该是墨黑一片,只有零星的窗灯,像嵌在山褶皱里的萤火虫,安安静静地亮着。
江风穿过半开的窗户,带着潮湿的气息,让他想起老家雨后的清晨,石板路滑溜溜的,能照见天上的云,能看见路边的蒲公英沾着水珠,轻轻一吹就飘向远方。手机弹出银行APP的提醒,房租还款额的数字像座新的大山,压得他胸口发闷。他翻开教案,在“教学目标”下面添了行字:“带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理解不同生活场景下的奋斗与坚守”。
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里,远处的跨江大桥亮起了灯带,暖黄色的光带像条发光的巨龙,横跨在嘉陵江上,而老家的石板桥此刻该浸在月光里,桥洞下的溪水正唱着千年不变的调子,溪水边的青蛙“呱呱”地叫着,和着远处的虫鸣,组成最安稳的夜曲。
邓鑫元望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身后是璀璨如星河的城市夜景,眼前是母亲种的辣椒在风中摇晃,红果实映着灯光,像一颗跳动的心脏。他忽然明白,自己就像这株辣椒,根须扎在城市的水泥缝里,努力汲取着养分,想要在钢铁森林里站稳脚跟,可枝叶却总朝着故乡的方向生长,惦记着山里的风、家里的人。
那些摩天楼的高度与大山的海拔,那些扫码支付的便捷与赶场天的赊账,那些地铁里的拥挤与田埂上的独行,终究要在他身上拧成一股绳,一头拴着必须往前的路——学生的期待、自己的梦想、对未来的规划,一头系着回不去的乡愁——父母的白发、老家的土灶、山里的风与月。
窗外的嘉陵江波光粼粼,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蜿蜒着流向远方,最终会汇入长江,奔向更广阔的天地。邓鑫元知道,无论他在城市里走多远,爬多高,他的根永远在大巴山的褶皱里,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掌里,在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牵挂里。
这或许就是另一种寻梦——不是非要逃离故乡,也不是非要在城市里迷失,而是在奋斗的路上,永远记得回头看看身后的亲人,把他们的牵挂装在心里,把对他们的承诺扛在肩上,让他们的晚年能安享天伦,便是对他们所有付出最好的回报,也是他在这江风与山风之间,找到的最踏实的平衡。
喜欢寻梦男孩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寻梦男孩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