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石”计划的一万三千名特派专员全面投入工作,一场比军事清算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民生战役”在广袤的区域内同步打响。
这些专员,携带着统一的政策、充沛的物资以及“远征”系统赋予的权威,如同强韧的神经末梢,开始编织一张覆盖根据地的秩序之网。
岭南省,作为人口最密集、受损程度各异且情况最复杂的主大陆,是“基石”专员投入兵力最多也最具挑战性的战场。
陈肃所在的队伍,乘坐着加固的军用卡车,在装甲车的护卫下,沿着刚刚修复不久的公路,驶入了鹏城市区。
眼前的景象比预想的更为破碎:高楼大厦如同被巨兽啃噬过,街道上废弃车辆堆积如山,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和腐臭混合的气味。
但他们没有时间感慨,车队直接开赴预设的鹏城市临时管理委员会驻地,一座原本的区级政府大楼,如今已被工程兵清理加固,楼顶飘扬着红旗和“远征”系统的徽标。
陈肃被任命为民政处副处长,主要负责灾民安置与社区重建协调。
他的办公室甚至没有完整的窗户,只用塑料布临时遮挡。
但他毫不在意,抵达后一小时,他的战术平板就已经接入了鹏城地区的“远征”子网络,屏幕上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数据流:各安置点人口统计、物资库存清单、基础设施损坏评估报告、待处理事件队列……
他的工作风格如同他的性格——严谨、高效、不留情面。
第一次主持辖区安置点负责人会议时,他直接指出了三个安置点在物资分发记录上的模糊不清,并要求在两小时内重新核算上报。
“一粒米、一片药,都必须有清晰的去向,远征系统记录一切,任何纰漏都会影响整体配给效率,进而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存。”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有人私下抱怨他“不近人情”,但当他协调来的第一批额外药品和防水帆布及时解决了一个安置点的燃眉之急后,这种抱怨便少了很多。
陈肃并非没有“人情味”。
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一个由几位老人自发组织的、收留了十几个孤儿的“非正式庇护所”,条件极其恶劣。
按规定,这种未登记的庇护所需立即解散,人员并入官方安置点。
但陈肃没有简单地一拆了之。
他一方面调拨紧急物资改善孩子们的即刻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亲自与几位老人沟通,肯定他们的善举,并详细解释了官方安置点在安全、医疗和教育上的保障。
最终,老人们被说服,孩子们被妥善转移。
陈肃还根据其中一位老人曾做过厨师的经历,在系统里为他登记了技能,分配到了安置点的食堂工作。
这件事在基层工作人员中传开,让大家意识到,这位冷面的陈处长,在恪守规则的同时,也懂得变通和体恤。
与陈肃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在岭南省宣传厅工作的苏婉。
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女子,仿佛有耗不尽的热情。
她不像其他专员那样长时间坐在办公室,而是带着她的宣传小队,扛着便携式广播设备,深入各个安置点和重建工地。
“乡亲们!工友们!我们清理的不是废墟,是我们未来的家园!我们流下的每一滴汗,都会变成孩子碗里的饭,变成照亮夜晚的灯!”
她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出,带着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她组织幸存者中的文艺骨干,编排简短的活报剧,讲述军队如何英勇作战,讲述新秩序下的希望。
她还创办了手抄的《鹏城复兴快报》,虽然简陋,却及时传递着政策解读、生产捷报和好人好事。
苏婉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在一次宣讲中,她遭遇了少数幸存者的质疑,他们抱怨配给不足,怀疑未来的承诺。
苏婉没有回避,她耐心解释当前物资的紧张状况和“贡献点”制度的必要性,并拿出平板,展示新宁市和桂柳市恢复生产的实时画面和数据。
“困难是暂时的,但希望是真实的!看看我们的军队,看看我们运来的物资,再看看你们自己,你们不是孤独的,我们是一个整体!”
她的真诚和展现的事实,最终化解了大部分的怨气。
苏婉的热情,像一缕阳光,照进了许多幸存者阴霾的内心。
在岭南省的广大乡村和城镇结合部,特派专员们的工作更加艰难和危险。
他们通常以三到五人的小组形式行动,配备步枪和手枪,在少量内卫部队或当地驻军的护卫下,深入那些军队尚未完全细致清扫的区域。
他们的任务是登记幸存者,宣讲政策,建立最基层的行政小组(通常是村或社区级),并初步评估当地的资源和威胁。
这些小组携带的药品、压缩饼干和净水药片,往往成为打开局面的“敲门砖”。
面对警惕甚至敌视的目光,专员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