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四年,十二月初一。
时值深冬,北京城朔风凛冽,呵气成霜。皇城巍峨的宫殿群在灰白的天色下更显肃穆庄严。今日乃朔日大朝会,文武百官早已按品级鹄立于皇极殿外的丹墀上,待净鞭三响,钟鼓齐鸣,方依序鱼贯入殿,分列于玉阶之下。殿内金砖墁地,蟠龙柱耸立,巨大的铜鹤香炉吐出袅袅青烟,却驱不散那股凝重得近乎凝固的气氛。
高踞于金台蟠龙御座之上的,是天启皇帝朱啸。头戴十二旒通天冠,身着玄衣缥裳十二章纹衮服,日月山河纹饰在烛光下隐隐生辉。十二旒白玉珠微微晃动,其后那双熔金般的瞳孔深邃平静,却自然流露出一股俯视苍生、不容置疑的威严。御案之上,除玉圭、旨匣外,还醒目地放着一套以金线装订、封面磨损严重的古籍抄本——《永乐大典》的若干分册,无声地彰显着天子对文治武功、考据实证的重视。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上前一步,尖亮的嗓音穿透大殿的寂静:“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话音甫落,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手持象牙玉笏,面色沉凝如水,大步出列,躬身奏道:“臣,刘宗周,有本启奏!”
“奏来。”皇帝的声音平稳传来,不高,却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刘宗周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凝聚全部的力量,声音沉痛而愤慨,响彻殿宇:“臣,谨代表都察院陕西道,弹劾陕西督粮道参政张秉忠、西安知府王允义、延绥镇守太监孙茂才、及榆林卫指挥同知、宁夏卫屯田佥事、固原镇督饷郎中等一十七名官员!”
一开口便是边地大员、内官、卫所将校!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极力压抑的惊呼抽气声,所有官员的神经瞬间绷紧!
刘宗周继续道,语速加快,字字铿锵:“经我都察院御史密查并接获边军内部义士冒死呈送之密件账册,证实彼等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于陕西三边重镇之粮饷、马乾、器械采买诸事中,上下其手,贪墨无度!其手段极其隐秘阴毒:虚报兵员员额,冒领空饷;以陈年糙米霉面替换新粮,短斤少两;与不法奸商串通,抬高物价,差价私分;甚至克扣士卒恤赏,挪用修葺堡寨之款!**”
他越说越激动,须发几乎要竖起来:“致使戍边将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军械朽坏,怨声载道!更可恨者,为掩盖罪行,彼等打压异己,构陷忠良,闭塞言路!使边塞纲纪为之败坏,军心士气为之动摇!此等行径,非止贪墨,实乃啃食军骨,动摇国本!罪不容诛!罪在不赦!伏乞陛下圣裁!”
这番言辞激烈、指控严重的奏报,如同在滚油中投入冷水,瞬间在朝堂上炸开!
兵部尚书王在晋立刻出列,他脸色铁青,手持玉笏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陛下!陕甘总督洪承畴洪亨九,自督师陕甘以来,整军经武,革除积弊,边备日固,九边瞩目,此乃朝野共识!然正因其大力整顿,触及旧利,方显此等藏于肌理之下、蛀蚀军资之硕鼠,尤为可恨!彼等欺上瞒下,阳奉阴违,不仅毁洪督心血,更是寒了数十万真心为国戍边将士之心!臣恳请陛下,彻查严办,绝不姑息!以正国法,以安军心!”
户部尚书毕自严紧随其后,语气沉重无比:“陛下,去年为彻底巩固陕甘防务,陛下特旨从太仓调拨银元一百五十万,粮草八十万石。若刘总宪所奏属实,则…则巨量国帑军资,恐已…已流入私囊!此非寻常贪墨,实乃窃国之罪!”
殿内气氛愈发紧张,群情汹涌。然而,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此时响起,带着几分谨慎与担忧。乃是与陕西官员有旧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日宣。
“陛下,刘总宪所言…所言虽骇人听闻,然…洪督治陕,吏治清明,政绩斐然,乃有目共睹。此案…牵扯甚广,干系重大。是否…是否需更详加核查,以免…以免其中或有讹误,或中了小人离间之计?若仓促行事,波及过广,恐…恐影响边军士气,反伤国体啊…” 他的话看似持重,实则隐含回护与担忧,代表了朝中一部分不愿深究、怕引火烧身的官员心态。
立刻有刑部侍郎出列反驳,言辞犀利:“李大人此言差矣!证据确凿,账册密件俱在,岂容狡辩?岂能因恐‘波及’、怕‘伤体’而姑息养奸?正因洪督政绩斐然,更不容此等蠹虫藏于暗处,毁其根基!”
“正是!”另一位御史高声附和,“此案正说明蠹虫隐藏之深,行事之诡秘!非严查深究,不能除根!”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严惩彻查” 与 “持重详核” 两派,争论不休,声浪渐起。内阁首辅袁可立知道这是天启皇帝授意要查此事,故上前一步,“陛下,臣认为该严查此事,一查到底。”
端坐于御座之上的天启皇帝朱啸开口了,“洪承畴的差事,”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冰冷的穿透力,“办得不错。朕,知道。”他首先肯定了洪承畴的功劳,定了调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