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大捷的军报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师,驿马踏起的烟尘尚未落定,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就如同燎原野火般传遍了整个京城。《大明日报》连夜刊发号外,用整版篇幅详尽报道威远伯郑成功如何以雷霆之势,将汇聚舟山的倭寇主力碾为齑粉,字里行间充满了扬眉吐气的自豪感。
"大捷!舟山大捷!威远伯一举歼灭倭寇两千余!"报童清脆的吆喝声回荡在清晨的街巷。
市井街巷,酒肆茶楼,人人争相传阅,热议着"镇海号"的无敌雄姿和新军将士的骁勇善战。几个顽童甚至拿着木棍,在街角模仿着明军追击倭寇的场景,欢声笑语中透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这胜利的喜悦之中。紫禁城文华殿内,一场小范围的廷议正在举行。天启皇帝朱啸心情颇佳,正与内阁辅臣、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人商议如何嘉奖舟山有功将士,以及后续对东海倭寇的清剿方略。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獬豸补服的御史出列,手持玉笏,躬身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朱啸抬眼看去,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周延儒。此人以清流自居,善于揣摩上意,但也时常有些不合时宜的"忠言"。
"讲。"朱啸心情好,语气也还算平和。
周延儒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一丝忧虑:"陛下,威远伯郑成功舟山之捷,确是可喜可贺,扬我国威。然...臣窃以为,郑伯爷年方十六,虽天纵英才,毕竟年少气盛。陛下委以东海巡阅使之重任,节制数省水师,权柄之重,国朝罕有。如今又获大胜,威震东南,恐...恐非人臣之福啊。"
他顿了顿,偷眼瞧了瞧皇帝的脸色,见无变化,便继续道:"况且,其父郑芝龙,昔日纵横海上,虽已归化,然出身...终究有碍清议。如今父子皆掌重兵,一在东南,一在闽海,若...若稍有差池,恐非社稷之福。臣恳请陛下,或可另遣重臣,前往东海巡阅府,以资镇抚,分其权柄,方为稳妥之策。"
这番话,看似老成谋国,实则暗藏机锋,点出了郑成功的年龄、权势以及其父的"污点"背景,试图在皇帝心中种下猜忌的种子。
殿内一时有些安静。几位阁老眼观鼻,鼻观心,不作表态。兵部尚书王在晋眉头微皱,正欲开口驳斥。
龙椅上的天启皇帝朱啸却忽然笑了起来,并非怒极反笑,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戏谑的、洞察一切的玩味笑容。他熔金般的瞳孔扫过周延儒,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周御史所虑,倒也是老成之言。"他手指轻轻敲着御案,"然,朕且问你,满朝文武,能如郑成功般,率巨舰跨海东征,迫倭国称臣纳贡者,有几人?能如郑成功般,以少年之龄统御骄兵悍将,一战而平舟山群寇者,又有几人?"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铿锵:"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朕要的是能替朕扫平海疆、扬威万里的利剑,不是只会空谈道理、墨守成规的腐儒!他年纪轻?哈!谁叫朕看中的这柄利剑,今年就只有十六岁呢?!"
最后一句,带着一丝近乎无赖的得意和绝对的自信,瞬间将周延儒所有酝酿好的谏言都堵了回去。周延儒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呐呐不能言。
朱啸拂袖,不再看他,对王在晋道:"拟旨,嘉奖舟山将士,一应封赏,依前线所请,从优从速!告诉郑成功,朕只要结果,东海但有不靖,唯他是问!其余琐碎,不必理会!"
"臣,遵旨!"王在晋躬身领命,心中暗叹陛下对郑成功的信重,实是超乎寻常。
皇帝的绝对信任和支持,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东海巡阅府的凌厉行动。
获得了朝廷明确授权和充足支持的郑成功,再无任何后顾之忧。他坐镇"镇海号",以东海巡阅使的身份,向浙江、福建两省水师及沿海卫所发出了一道道措辞强硬、指令清晰的命令。
庞大的战争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浙江水师的福船、苍山船、海沧船,福建水师的楼船、艍船、快艇,纷纷拔锚起航,按照巡阅府划定的区域,开始对舟山以南的嵊泗列岛、大衢山、鱼山列岛等传统倭寇巢穴区域,进行拉网式的清剿合围。
蒸汽快艇作为通讯联络和快速反应的中坚,穿梭于各支舰队之间,传递命令,通报敌情。整个东海之上,大明战旗如林,桅帆蔽日,号角相闻,组成了一张前所未有的天罗地网。
接下来的战斗,变成了明军单方面碾压的狩猎游戏。
在绝对的海上力量控制下,残余的倭寇根本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这些往日里嚣张跋扈的倭寇,如今却像是被猎犬追逐的兔子,只能化整为零,躲藏到各个岛屿的洞穴、密林之中,妄图凭借地形负隅顽抗,或等待风头过去。
但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求功心切的明军新锐。
"快!快躲进山洞!"倭寇头目犬养三郎声嘶力竭地喊道,带着残部连滚带爬地钻入一个隐蔽的海蚀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