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穷的时候,形象一定要走在实力的前面:形象是敲门砖,精神态赢机会
村里的小王,早年穷的时候总 “不在意形象”—— 衣服皱巴巴的,头发也乱糟糟的,去镇上找工作时,老板们看他第一眼就摇头,觉得 “这人连自己都打理不好,肯定干不好活”。
后来他听了老周的话,“哪怕只有两件衣服,也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头发每天梳理好,走路也挺直腰杆。再去面试时,有个老板说 “看你精神头足,不像混日子的,来试试吧”。小王抓住机会,踏实干活,慢慢攒了钱,后来还自己开了家小铺子。周老栓说:“陌生人打交道,先看形象再看本事 —— 穷的时候,把自己收拾得精神点,别人才愿意给你‘翻盘’的机会。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不是现实,是你争取机会的第一步。”
2、教别人的时候,永远要留一手:留能制衡,防利益破情
村里的老木匠,手艺好,收了个徒弟,一开始 “倾囊相授”,连 “怎么选木料、怎么打磨能让家具更耐用” 的核心技巧都教了。结果徒弟学会后,偷偷抢了老木匠的客户,还说 “老木匠的手艺不如他”。老木匠又气又悔,差点丢了吃饭的本事。
后来老木匠再带徒弟,就 “留了一手”—— 核心的 “木料处理秘方” 从不全盘说出,还会在教徒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新技艺。哪怕徒弟想 “抢生意”,也因为没掌握核心技巧、比不过老木匠的新本事,只能乖乖跟着学。周老栓说:“感情靠不住,利益面前最容易破。教别人时留一手,不是藏私,是给自己留‘制衡的本事’—— 哪怕对方想翻脸,你也有底气,不会被彻底取代。”
3、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比你有钱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
村里的小李,总觉得 “镇上开工厂的刘老板有钱,是因为他运气好、有人帮”,自己却 “每天混日子,种地嫌累,打工嫌苦”。有次小李凌晨去镇上赶集,发现刘老板已经在工厂门口等着 “接原料”,还跟工人一起搬货;晚上小李路过工厂,灯还亮着,刘老板还在办公室看账本、规划订单。
小李这才明白,“刘老板不是天生有钱,是他每天比我多干好几个小时,比我能吃苦”。后来小李也开始 “早起晚归,用心种地,还学了卖菜的技巧”,慢慢赚的钱也多了起来。周老栓说:“别骗自己‘别人有钱是靠起点、靠运气’,忽略人家的努力。比你有钱的人,往往比你更拼 —— 你在享受安逸时,人家在熬夜、在奔波。别拿‘借口’安慰自己,承认别人的努力,才有可能追上别人。”
4、这个世界都是交换,拿你有的,换别人有的:交换是本质,清醒者懂权衡
村里的张婶,总 “抱怨‘朋友不帮她’”—— 她想让朋友帮她 “卖手工”,却从不想 “自己能给朋友什么”;朋友找她 “帮忙看孩子”,她总推脱 “没时间”。结果朋友慢慢不跟她来往,她的手工也卖不出去。
而隔壁的小芳,懂 “交换的道理”—— 她帮朋友 “缝补衣服”,朋友就帮她 “在集市占摊位卖手工”;她帮邻居 “照顾老人”,邻居就帮她 “照看菜园”。慢慢的,她的手工越卖越好,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周老栓说:“世界的本质是‘交换’—— 朋友交换价值,亲人交换感情,同事交换辛苦。没有交换,就没有关系。用‘我有什么、能换什么’的角度想问题,你才会明白怎么跟人相处、怎么获得自己想要的,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5、没有人同情你的软弱,人们只忌惮你的强大
村里的老王,年轻时 “总爱示弱”—— 种地收成不好,就跟邻居哭 “日子过不下去了”;找工作被拒绝,就跟人说 “没人愿意要我”。邻居们嘴上说 “可怜”,却没人真的帮他 —— 有人怕 “借他钱要不回来”,有人怕 “帮他找工作他干不好”。
后来老王 “不再抱怨,默默学种反季节蔬菜”,每天起早贪黑,收成越来越好,还雇了两个村民帮忙。这时邻居们反而 “主动跟他交好”,有人想 “跟他学种反季节蔬菜”,有人想 “帮他卖菜分点利润”。周老栓说:“软弱换不来同情,只会让人觉得‘你没价值,帮你没用’;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会忌惮你的实力、尊重你的能力。哭诉没用,靠自己努力变强,才有出路。”
6、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只是坏的程度不一样:利己是本性,触底线则翻脸
村里的小李,曾觉得 “闺蜜是‘好人’,什么都跟她分享”—— 包括 “自己攒了多少钱,想跟老公一起开个小超市”。结果闺蜜 “也想开店”,偷偷找小李的老公 “合伙”,还说 “小李太固执,不如跟我合作”。小李这才发现,“闺蜜不是‘坏’,是触及她‘想开店’的利益时,友情就不重要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